当前位置:中文首页 > 产业促进

以促进民心相通为宗旨,书写中非媒体研究新篇章

时间:2019-04-19 17:21:57   作者:   来源:

民心相通是中非友好合作的前提与基础,媒体是增进中非人民情感的重要纽带。研究并促进中非媒体间的交流与合作,对于促进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发展、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促进中非媒体合作的新发展,吹响中非智库研究的新号角

  4月9日,中国非洲研究院成立大会在北京召开。国家主席习近平致贺信,中非双方人民友谊源远流长,彼此间要积极促进文明互鉴,造福中非人民。在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的使命下,中国非洲研究院的设立是中非学术交流的一个里程碑,也是落实2018北京峰会“人文交流行动”的富有前瞻意义的重要举措,这也再次吹响了中非智库媒体研究交流与合作的新号角。

  2018年,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题为《携手共命运 同心促发展》的主旨讲话中强调,中非要携起手来,共同打造中非命运共同体,重点实施好“八大行动”。其中,在实施能力建设行动及人文交流行动中,提出打造中非联合研究交流计划增强版;打造中非媒体合作网络;中非要扩大教育、智库媒体等各界人员交往,拉紧中非人民的情感纽带。

  从“兄弟”到“伙伴”,中国与非洲国家已走过了近60年的合作发展历程。从共同建立和发展中非合作论坛机制,到建设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再到非洲成为“一带一路”的重点合作区域,中非合作的现实及历史意义举世瞩目。2015年底的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召开,峰会提出的“十大合作计划”强调要继续加强中非新闻传播领域的合作发展,促进双方人文交流。

  早在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同时,就提出了“五通”概念,即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2015年3月,在我国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l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文件中,明确将非洲作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区域之一,而“五通”概念也再次被提及和阐释。其中,民心相通进一步引起了国内外媒体及学者的普遍关注,毋庸置疑,促进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和相互了解,是开展区域合作的民意基础和发展基石。

  显然,中非媒体研究学界如何在媒体发展领域积极集思广益、建言献策,如何加强中非传媒领域的学术智库交流与合作,增进中非人民相互了解,扩大双方在媒体传播领域的共同发展是中国非洲学术研究的必答之题。

  二、加强中非媒体及研究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民心相通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心相通,民才可以亲。相通的“相”是互相,相通的“通”是沟通达成的理解与认同。因此,民心相通也是中非媒体智库交流与合作的目标诉求。

  长期以来,世界新闻传播领域的新闻及学术话语体系均为西方所主导,发达国家既是世界话语的主产地,又是传播渠道的主控者。尤其是在国际新闻领域,非洲国家的传播媒介几乎没有自己的国际新闻消息来源。西方媒体对于非洲媒体的消息源的占有极大影响了非洲人民对于中国及中国人的理解,长期以来造成的刻板印象,阻碍着双方民心相通的道路入口。

  在“西强我弱”的国际传播格局和传播语境中,中非自身的媒体及媒体学术话语建构与彼此间的认知沟通滞后于双方的经济合作与交流。随着中国在非洲的经济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中国人在非洲、非洲人在中国也呈现出多维甚至负面的身份特征,中非的经贸往来也不可避免地引发出中非双方民众的误解与摩擦。可以说,促进中非间“民心相通”已成为中非媒体研究及智库交流与合作的紧迫使命。而传媒话语权的弱势和学者彼此间滞后的认知与理解,已成为中非之间实现“民心相通”所面临的双重挑战和困境,并进一步阻碍着其他领域相通的建设与发展。

  媒体一直是公共外交的主渠道。近年来,中非媒体研究学界达成的一个共识是,双方要建构自主而多元的传播主体,讲好中非自己的故事,不做西方媒体中的他者,而要自编自导,做主角。中国的媒体不仅要在非洲讲好中国故事,同时也要对国内讲好非洲故事及中非合作故事;我们不仅要依靠自己讲好中国故事,还需要非洲媒体一起参与讲好中国故事,以“互动”和“双向”为路径,建构彼此间的民心相通。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近年来以非洲本土母语译制的电视剧在非洲的播出,成为其对非本土化、贴近性传播的增长点。国际台先后推出了一批以非洲本土语言译制的中国优秀影视剧,将中国现代社会家庭伦理生活等内容带入了非洲平常百姓的视野之中。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3年访问坦桑尼亚时还特意提到斯瓦希里语版的《媳妇的美好时代》电视剧,并认为“这部电视剧使坦桑尼亚普通百姓关注了解到中国老百姓家庭生活的酸甜苦辣”。显然,讲百姓生活故事,是彼此间人民最快捷也是最直接的沟通路径。

  中央电视央视非洲分台开始在本土化发展策略的指导下,以采编播人员的雇佣本土化为抓手,广泛雇佣当地媒体编采播人员加盟,让非洲人讲中国故事、让非洲人讲自己的故事。

  受西方国家的影响,非洲的媒体理念与传媒体制更亲西方而远离中国。因此,非洲媒体,尤其是最为活跃的私营媒体,多倾向于批判性审视中国走进非洲,造成了非洲本土媒体与西方媒体一同呈现负面中国的情形,进而带来了非洲人对中国的认知偏差与误读。

  受制于资金短缺,大多数非洲媒体记者没有机会来到中国直接观察和报道真实的中国国情民生。为此,我国公共外交协会自2014年开始已连续每年邀请非洲国家的记者来华,依托中非新闻交流中心展开为期10个月的在华采访报道,向非洲报道和讲述非洲人自己看到的中国。此项目的参与人员大多为当地媒体的主编或高级编辑、高级记者,讲中国故事时,他们的话语更有说服力和可信度。

  三、构建中非媒体研究学术共同体,提升中非媒体学术交流与合作

  在国际舆论话语建构中,除新闻媒体人员外,非洲的媒体学者的话语声音不容忽视。非洲的媒体学者享有较高的学术自由,比非洲新闻媒体人员具有更高的话语自主性,在高校及政府部门等具有较强的话语扩散力。他们不仅在媒体课堂、学术会议及学术发表中传播媒体学术主张,更频频在广播电视访谈、报纸专栏中传递个人观点,其学术的话语权威性往往促成其享有较高的社会公信力及辐射力,进而形成其在大众中的意见领袖地位,在各种社会场域中及公共空间中产生影响力。然而,受限于非洲本土高校的研究经费,非洲的媒体学者大多难于开展深度系统的涉华传媒研究。

  因此,在对非的学术交流及公共外交规划中,我国应邀请并支持非洲本土媒体学者与中国媒体研究学者一同建设中国非洲媒体研究共同体及联合研究智库平台。受中非合作论坛下的“中非联合研究交流计划”的委托和支持,中国传媒大学非洲传媒研究中心已连续三年邀请并组织非洲知名传媒学者50余人来华进行为期两周的学术交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该项目不但向非洲传媒学界开启了中国媒体研究之门,更让他们对中国媒体在国内经济发展及国际话语建构中的作用及诉求有了不同以往的深刻认知,在改变已有刻板印象的同时,产出了一系列的媒体发表及学术发表,同时在中非媒体研究的学术交流、教学培养等领域也已初步形成了学术共同体。

  中国非洲研究院的成立,是集结中非双方学术研究的新平台,未来发展值得期待;习近平主席为研究院成立发来的贺信,不仅是对中非学术研究共同体发展的一次特别关注,体现了中国领导人对中非人文交流的关心与支持,更向中国非洲研究吹响了新的号角。以促进民心相通为宗旨,中非媒体研究学界将会进一步对话交流,共同书写中非媒体研究发展的新篇章。(作者:张艳秋教授,中国传媒大学非洲传媒研究中心主任)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英才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中非经贸发展基金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14059236号-1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