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文首页 > 产业促进

中国企业向非洲农业投资的增长战略

时间:2011-01-09 08:00:00   作者:中国-非洲国家贸易促进会   来源:论文网

一、中国企业向非洲农业投资的可行性分析
  
  1. 必要性
  
  从20 世纪70 年代中后期以来非洲一直存在的老大难问题是农业落后尤其是粮食相当困难。它不仅拖了民族经济发展的后腿,而且是长期以来危及非洲国家政局稳定的一个突出因素。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近几年非洲国家每年所需粮食的25%左右靠进口,全洲近8亿人口中约有35%的人口完全依赖外来的粮食援助。而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是国家的基础产业,用不到世界10%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且我国的农业机械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经营、农业管理等在发展中国家中具有明显的优势。所以我国可以而且应该和非洲国家合作开发当地的土地资源,并以此为基础,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农工商贸一体化经营,扶持当地相关的中小企业,扩大就业面,增加所在国政府税收,使受益于中国企业与致富当地紧密地结合起来,实现双赢的目的。目前,一方面非洲农业靠自身求得发展尚有许多困难,需要同国外开展合作才有可能实施农业的发展计划。如几内亚、埃塞俄比亚等十几个非洲国家迫切希望同我国加强农业合作,以解决资金和技术问题。一些农业发展情况较好的国家,如埃及、南非等也期望同中国扩大农业合作。另一方面,我国农副产品、农业劳动力、农技人员、农业生产资料及相关设备四方面目前已出现过剩,亟需寻求和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2. 可能性与可行性
  
  第一方面,非洲大多数国家目前谋求社会稳定,解决或缓和国内的部族与党派矛盾,平息国家间冲突,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客观环境;非洲国家联合自强,走一体化道路,在非洲统一组织框架下成立了10 个区域性组织,它们为非洲国家加强经济合作提供了有利保证;非洲国家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推行市场经济,优化资源配置,理顺经济秩序,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为吸引外资,非洲国家都在积极推行开放政策,设立开发区、自由贸易区、保税库等。第二方面,非洲土地成本和劳动力成本十分低廉,一个农机工月薪仅35—40 美元;每年每公顷土地税由600 先令降至200先令(合人民币不足2 元)[坦桑尼亚][1]。此外,在资金上,我国政府设立了“中非农业合作专项基金”用于建立中非农业合作的管理系统,对在非洲开展农业投资与合作提供政治风险担保以及对于前往非洲有实力有信誉的中方企业提供政策方面的支持。同时,尽量简化企业出国的审批手续和适当予以延长中国企业在非洲农业投资的银行贷款的还款期限;对项目生产所需的资金,允许企业用项目所在国资源性产品(矿产品、食用油、原油、橡胶、木材、皮革等)进行贸易返还,由国家安排相应的进口计划。在外汇管理方面,考虑到农业项目的特点,进行外汇风险审查时,允许不退回利润保证金,并允许企业在境外留利,以利于滚动发展。第三方面,非洲国家实行免费提供土地、减免所得税等优惠政策,欢迎外国企业投资办厂,特别是欢迎合资或独资兴办外向型企业,以拉动出口贸易,减少贸易逆差,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为加强投资管理,有些国家(乌干达)专门成立了投资局,全面负责办理外商投资申请等事宜,外商投资的设备全部免海关税,同时,企业的开办费、培训费、科研费、高折旧费可一次性摊入成本,并且,外汇可自由兑换等。第四方面,我国种植业、养殖业实用技术、农牧业生产管理水平,以及我国生产的农业机械及农副产品加工设备都适合非洲发展农业的市场需求,这为我国企业到非洲进行农业资源开发,为中国农业成功进入非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中国企业在非洲农业领域中的投资现状
  
  (1)农场企业化经营型。我国大型农垦企业及相关的农业科研院所,在农业灌溉、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农产品加工及售后服务和农产品营销方面拥有比较成熟的技术和经验。其中,中垦集团已成功地在非洲开发了6个主体农业项目,共投资3800万美元。江苏农垦集团在非洲则主要经营了友谊、中华、喜洋洋等农场。其中,喜洋洋农场已成为了赞比亚首都卢萨卡的四大蔬菜供应商之一;中华农场在卢萨卡开办的以肉牛为主要产品的连锁店深受当地市民欢迎。与此同时,江苏农垦的一整套机械化生产和规范的管理模式对当地的农业资源开发起到了示范作用。
  
  (2)农业科技合作型。目前在这方面我国企业主要是通过科研机构对非洲采取智力援助而进行,还未大规模地将科研成果及时投入生产。比如:浙江农业大学承担援助喀麦隆雅温得第一大学建立前所未有的微生物实验室,成功地从当地生产的木薯中提炼酒精酿造啤酒,用当地水果酿造果酒,为该国节约了大量外汇;南京农业大学援助肯尼亚埃格顿大学农学院园艺实验室,专门搞无土栽培,种植蘑菇、蔬菜等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中国农业大学援助科特迪瓦的亚穆苏克罗农学院,在食品保鲜和储藏及加工等方面获得了良好的效果[3]。这些科研成果都是当地人民生活需要的农业加工产品,都具备了实施产业化的条件,为企业的投入创造了机遇。
  
  (3)民营农业原料加工—销售企业型。非洲农业资源禀赋与当地各国的开发加工能力极不平衡,长期以来,不合理的农业原料与工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成为了制约非洲各国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我国目前在农业原料精加工方面已具备了较成熟的技术,完全可以满足将非洲各种农业原料加工成适销对路的农业制成品的需要。此外,我国大量的民营企业资金实力雄厚,拥有随国内“品牌效应”带来的完善的销售渠道和稳定的客户源,并且许多民营企业都有自己的()* 机构,具备了不断进行因地制宜产品升级研发满足当地居民需要及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如:鹿王羊绒集团在马达加斯加利用当地丰富而优质的羊毛资源经营纺织企业,在满足当地市场供应的基础上已将生产的棉衫、羊毛衫等产品打入欧美市场。
  
  (4)远洋捕捞渔业公司与当地渔业部门合作开发型。非洲地处几大寒暖流交汇区,因而形成了许多著名的渔场。如:西北非靠近大西洋沿岸为加纳利寒流和几内亚暖流交汇处,从而形成了显著的涌升流,其中含有大量的浮游生物极适合渔业资源的栖息繁殖,使沿岸各国如毛里塔尼亚专属经济区海域成为了鱼类资源丰富的良好渔场;在西南非靠近大西洋岸为本格拉寒流和几内亚湾暖流交汇处,从而也形成了诸如安哥拉近海域等盛产金枪鱼的优良渔场。我国目前已拥有一支庞大的、技术先进的远洋作业船队,中国水产总公司目前在非洲13个国家有23个行业合作项目,有渔船200多艘,劳务人员近3万,水产年产量达30多万吨,产值1亿多美元[4]。这样,在我国近海渔业资源日趋枯竭且与邻国存在领海纷争的环境下,大力开发非洲渔业市场这块“处女地”不失为最佳选择之一。
  
  (5)经验与教训。就经验而言,在非洲开发农业,第一是应选择政治稳定、发展农牧业生产自然环境优越、有消费市场的国度作为投资地。第二是要设立贷款期相对宽松的非洲农业发展基金以扶持我国农业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同时设立专项贷款给有关银行支持企业发展非洲农业。第三,国家有关部门要制定非洲农业发展的具体规划,其中要特别扶持有较强实力的企业集团牵头在非洲形成开发合力,使其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第四,国家对海外农业投资项目在进出口、关税、外汇管理上应给予政策优惠。就教训而言,应对项目前期市场进行充分论证,以免对不利因素估计不足造成损失。
  
  二、中国企业向非洲农业投资的战略思想
  
  1 理论模式及选择
  
  (1)小岛清的比较优势理论。投资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应从本国已经处于或趋于比较劣势的产业(边际产业)而对东道国来说是具有比较优势或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开始进行。从边际产业开始对外投资,可以使东道国由于缺乏技术或生产经验等原因未能显现出来的比较优势显现出来,而投资国也能通过产业的转移,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也就是说,投资国对外直接投资应选择与本国存在一定产业梯度的区位进行投资,而这些区位往往处于本国产业的下游梯度[2]。
  
  按照这一理论,我国的粮食种植业以及农产品深加工业对于非洲而言则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属于边际产业。所以,我国对非洲的农业投资理应从粮食种植业起步,同时发展多种经营,特别是要鼓励我国具备一定实力的国营、民营、私营农产品加工企业到非洲相应国家投资,对非洲丰富的、质优价廉的热带经济作物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深加工,提高其附加值,同时也满足非洲出口创汇和人民多方面的消费需求,使我国农业各部门的潜在优势与非洲良好的自然区位优势,得到最佳结合,相互都能取得较好经济效益。
  
  (2)拉奥的技术地方化理论。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不仅来自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与当地生产条件和需求条件的结合,而且来自于在创新活动中所产生的技术在小规模生产条件下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非洲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全球最低,需求档次不高,产业结构落后低级,规模经济要求高的投资项目较难与当地基础设施、产业配套能力及市场需求相结合。而我国目前农业在技术上处于世界中等水平,许多农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具有价格低廉的竞争优势,与非洲国家的市场供给和需求条件基本吻合。因此,我国投资非洲农业,实行本土化经营,是实现中非农业双赢的可行之路。
  
  (3)邓宁的国际生产折中理论。一国的国际投资地位由国家、产业和企业三个层面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的动态组合决定。其中,所有权优势是核心优势,内部化优势是派生优势,区位优势是中性优势。而所有权优势从根本上讲是决定一国国际投资地位的最为关键的因素。由于各国经济技术水平发展的不平衡,各国的所有权优势的多寡和强弱也呈梯度分布格局,而所有权优势梯度分布格局大体上决定了国际投资的梯度分布格局。具体到农业经济来讲,我国在农业投资规模、技术水平、管理能力等方面可能劣于发达国家,但却普遍优于非洲国家,因而在非洲进行农业投资是可行的[*]。
  2 战略思路
  
  根据布德维尔的增长极理论:由于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客观存在,因此在区域开发中应采取据点开发。
  
  一方面通过极化中心本身的经济增长,即通过规模经济和生产协作、生产联合、城市建设、资源合理利用等外部经济的节省实现有关的生产和服务职能在地域上的集中而产生相应的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另一方面,极化中心通过区内的乘数作用和区际乘数作用产生的扩散作用带动周围地区发展,这既表现在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上,也表现在区域经济部门结构的变化和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变化上[,]。
  
  由于对于一个大区域开发来说,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我国企业在非洲进行农业投资时有必要结合自身的生产经营特点和优势优先选择一些在非洲各大区中0软0、0硬0环境皆较好的典型性国家作为各大区开发的增长极,并通过培育与该国内部不同生产要素禀赋的分支区域的联系形成点—轴开发的基础上,进一步带动整个国家作为一个密不可分的联系网络从而形成点—轴—网络开发。在对该国投资开发过程中,势必会产生区域示范效应及与该区域各国多方面的联系,同时通过该国投资项目的多渠道外溢的扩散作用,从而带动大区直至整个非洲的开发,最终形成点—轴—网络—区域渐进式开发。
  
  三、近期中国企业向非洲农业投资的主要战略
  
  1 行业增长极战略
  
  非洲各国发展历史及自然条件各异,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不平衡,其侧重点也不同。因此,我国在各国农业投资过程中首先应该选择该国一优势产业作为行业增长极来优先开发,通过该行业的前向拉动和后向带动的连琐效应来逐步建立该国较完善的农业部门结构体系,最终实现农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1)粮食种植业主导开发型。我国在粮食作物生产方面较非洲国家突出的优势是水稻杂交技术和旱粮稳产高产技术。就水稻种植而言,在干旱的非洲大陆虽不占主导地位,但对于内陆大河流域及有灌溉水源的国家特别是对于非洲沿海各国、岛国则有着现实的发展潜力,若能在水稻单产、品质上有突破,则对于非洲缓解缺粮问题同样具有重大意义。目前中国农垦企业在非洲主要是推广SRI即水稻强化栽培体系,这项技术首先在马达加斯加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增产效果。由于该国的大多数土壤比较贫瘠,可以想象在土壤比较肥沃的西南非洲、东南非洲SRI具有更可观的增产潜力。
  
  (2)畜牧业主导开发型。非洲拥有广阔的热带草原,许多国家都具备发展畜牧业的良好自然条件。因此我国的知名畜产品加工企业,如:内蒙古的“蒙牛乳业”和新疆的“天生乳业”等可以针对投资国的畜牧业经营现状,通过企业的R&D机构的调查分析选育适宜当地气候的优良畜种,同时重视对牧草的科学养殖技术管护,加大水利设施的投资力度,建立起完善的“草、水、农、机”体系,改变非洲靠天养畜的游牧方式。在此基础上,开展畜产品的多方面加工力度,建立相应的生产链条,实行流水化作业。
  
  (3)特色经济作物种植业主导开发型。长期的单一热带经济作物的畸形发展,在造成非洲各国经济结构脆弱的同时,客观上也形成了作物所在国的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及传统的国际市场,是一笔丰厚的历史积淀。它至今在经济贡献率、解决就业、平衡外汇收支、培训熟练劳动力方面仍对非洲各国产生农业其他部门无法比拟的作用。因此我国企业可以利用这一优势,与各国建立加工连锁生产企业,将我国的加工技术与各国当地的廉价原料结合起来,在降低我国企业的生产成本的同时提高我国制成品的质量和竞争力。
  
  (4)渔业主导开发型。非洲西北非、西南非、东南非近海域为全球几大寒暖流交汇处,成为了海洋鱼类资源丰富的世界著名渔场。所以我国可以与沿岸各国成立合资公司并设立相应的船员培训机构和渔业技术R&D机构,在利用当地渔业资源开发新的渔产品提升我国同业品牌海外知名度和产品等级的基础上带动我国的渔业技术和渔业设备的出口。
  
  2 区域增长极战略
  非洲农业经济发展对我国企业来说是一种新宏观经济环境下的区域开发,而非洲各大区中的国家由于历史基础、先天禀赋、经济区位以及选择的经济发展战略的不同,所以进行农业投资开发的起点和侧重点及选择的开发方式和最终达到的带动效应都有着很大的差异。其中,摩洛哥是北非农业最发达的国家,具备了作为我国企业在北非进行农业投资的增长极的条件,满足了我国企业投资的“软、硬”件要求。与此相类似,在西非可选择灌溉条件较好的尼日尔作为增长极;在西南非可选择自然条件多样被称为“微型非洲”的喀麦隆作为增长极;在南部非洲可选择畜牧业发达的南非作为增长极;在东南非可选择土地资源丰富的坦桑尼亚作为增长极;在东非可选择工业较发达的肯尼亚作为增长极,在东北非可选择土地成本低廉(用300 美元即可购买农场开发)的苏丹作为增长极来重点开发,以带动各分区乃至整个非洲农业的良性协调发展。
  
  3 近期获利与长远奠基战略
  一方面,对于小麦、大麦、小米等非洲国家大量急需的旱粮作物,我国农垦公司首先要加大对投资国水利设施的投资建设力度,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扩大利用当地农作物原料生产廉价适用的堆肥、厩肥、绿肥等有机肥的生产,提高非洲土壤墒值,改善土壤结构以提高作物单产,并在此基础上增加土地的休闲期,使土地肥力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我国企业在西非干旱区农业投资实际上就是农田水利化投资。这既带动了我国农业机械向非洲的输出,也有助于我国电力设备及输电技术在非洲的使用。
  
  4 向其他领域扩展战略
  我国拥有许多传统的农业技术,如:养蚕技术、养蜂及蜂蜜酿造技术、花卉栽培技术等及加工蜂蜜、蚕丝、特色药材的现代化技术设备。因此,我国企业可以直接在各国投资建立加工企业。在采收当地廉价的资源研发的同时,一方面可以打开我国特色农业制品在非洲的市场;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可以提升我国的传统技术,增强我国特色农业制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英才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中非经贸发展基金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14059236号-1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