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了中非团结抗疫特别峰会,发表了《团结抗疫 共克时艰》的主旨讲话。峰会达成丰硕成果,出台系列务实举措,给正处于抗疫关键时刻的世界提供了国际合作的典范。这不仅对人类战胜疫情意义重大,也为中非国家治理与发展合作提供了务实可行的操作平台,进一步推动了中非构建命运共同体走深走实。
中非合作抗疫惠及中非双方也贡献于世界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非双方以自己的方式奋起抗击疫情,同时充分发挥中非友好合作的优良传统,携手抗击疫情,加强医疗合作,分享防疫经验,增强政策协调。中国根据非洲国家的实际情况持续提供了大量的人道主义物资援助,大力推进相关物资的复工复产。同时,中国还通过市场化途径为非洲国家采购抗疫物资提供充足货源,为非洲国家打赢这场疫情提供坚强后盾。
习近平主席在中非团结抗疫特别峰会讲话时指出:“中方将继续全力支持非方抗疫行动,继续向非洲国家提供物资援助、派遣医疗专家组、协助非方来华采购抗疫物资。中方将提前于年内开工建设非洲疾控中心总部,同非方一道实施好中非合作论坛框架内‘健康卫生行动’,加快中非友好医院建设和中非对口医院合作,共同打造中非卫生健康共同体。中方承诺,新冠疫苗研发完成并投入使用后,愿率先惠及非洲国家。”中国的这些务实及时举措,对提升非洲国家抗击疫情的信心与能力,促进非洲国家经济复苏和民生改善具有重大意义。中非合作有效提升了中非抗疫成效,惠及中非双方,也给世界树立了国际合作新标杆。
中非医疗合作是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典范,可谓是推己及人,兼济天下。过去70年里,中国持续援助非洲医疗卫生事业,累计向非洲近50个国家派出医疗队,救治非洲病患2亿多人次。中国在非洲国家援助建设了一大批抗疟中心,开展多项医疗合作项目,整体上提升了非洲的医疗治理能力。2014年非洲暴发埃博拉疫情时,中国派出的医疗队逆行驰援,多架次专机跨洋投送援助物资,对非洲抗击埃博拉疫情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对于中国自身来说,在过去援助非洲抗击各类疾病的过程中,中国的医护人员也得到了锻炼,经历了磨炼,积累了应对传染病大流行的经验。这次驰援湖北的全国数十支医疗队与技术专家,数万名一线医生,有许多人是曾经的援非医疗队员,或是参与过帮助非洲抗击埃博拉疫情的医务工作者。
从中非双方建构战略伙伴关系层面上看,过去20年中非合作论坛的建立及随后形成的一系列务实有效的合作机制,为中非人民的相互信任和真诚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尤其是中国对非洲医疗卫生事业的真诚帮助,使得非洲国家领导人和普通大众,都对中国持有充分的信任和期待。所以,当中国发生疫情时,非洲国家的政府和人民,包括非盟与其他非洲地区组织,都给予了中国及时有力的声援,坚定地站在中国人民一边。同时,对于中国提出的疫情警示和具体建议,也给予了认真的回应,采取了及时有效的防范举措。
打造卫生健康共同体助推中非合作跃上新高
目前新冠肺炎疫情还在演化,全球抗疫形势依旧十分严峻。从根本上说,人类要最终战胜疫情,唯一的出路只能是团结起来,和衷共济。在这个意义上,中非合作抗疫具有更加广泛的推进国际协同合作的示范意义,极大提振了人类战胜疫情的信心,增强了全球合作的意愿。在此过程中,中非双方也努力拓展出了将经贸产业合作与医疗卫生合作两大领域有机结合起来,协同务实推进的合作新方向与新形态。
长期以来,贫病交加往往让一些非洲国家陷入恶性循环的苦难深渊。一方面,落后的非洲公共医疗卫生系统承受着全球最严重的疾病负担。据统计,非洲长期承受着全球超过24%的疾病负担,包括全世界约70%的艾滋病感染者、90%的疟疾病例和1/3的结核病患者。另一方面,非洲每年都有一些重大灾难疾病与灾害叠加暴发,让非洲经济与民生更深陷困境。如2020年1月以来,刚果(金)暴发了世界上最严重的麻疹疫情,死亡人数已超6000人,埃博拉疫情也有卷土重来之势。2月,埃塞俄比亚多地发生霍乱,目前仍在蔓延扩散。4月,尼日利亚多个地区确诊拉沙热感染者。今年以来,严重的蝗灾也将给整个东北非到东南非地区造成严重的粮食饥荒。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中非两国人民在合作抗疫中开辟了合作的新方向与新路径。当前,中非双方加大了在抗击疫情与发展经济各领域的整体协调与互动力度,双方的国家治理合作有了新的方向与平台。一方面,中非双方积极协调经贸合作与医疗物品的生产与跨境运输,形成新的贸易合作形态,充分发挥近年来中非在跨境电子商务、网络信息平台、互联互通建设方面已有的基础优势。另一方面,中非双方积极推进企业和地方政府参与合作抗疫背景下的经贸活动。通过线下线上的交易平台,中非贸易和物资流动得以保持相当的规模,对双方克服疫情冲击、维持经济基础结构起到重要作用。随着中国经济逐渐走出疫情阴影而加速恢复,中非贸易与投资合作的动能增加,对非洲经济的恢复将产生重要的拉动作用。
深化中非公共卫生合作,共同打造中非卫生健康共同体,是此次中非团结抗疫特别峰会着眼于中非发展合作长远需要而达成的重要共识,也是中非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创新举措。长期以来,中国就把提升非洲各国的公共卫生能力作为中非合作的重点领域。2015年制定的中非“十大合作计划”与2018年提出的中非合作“八大行动”,都有加强中非公共卫生合作的具体倡议和举措。今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开幕式上宣布,中国将建立30个中非对口医院合作机制,加快建设非洲疾控中心总部,助力非洲提升疾病防控能力。
中非医疗卫生合作的当下举措与长远谋划
中国提出和实施的这些重大举措,无论是对当下非洲抗击疫情还是实现经济社会长远发展,都可谓意义重大,因而赢得了国际社会和非洲国家的高度赞赏。为落实好此次峰会达成的各项共识,切实推进中非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中非双方还需要在未来合作过程中进一步加强协作,创新思路。具体来说,中非双方应该重视从如下方面加大合作力度。
一是非洲各国国情有所不同,需要对不同的非洲国家采取不同的援助与合作举措,才能有效提升援助与合作的效益。因而要根据目前非洲国家的疫情演化和各国基础医疗水平状况,选择重点国家与关键领域,有针对性地精准开展健康援助与合作,形成成功经验后逐渐推广。
二是中非医疗合作需要标本兼治,立足当下,着眼长远。既以应急举措为非洲国家遏制疫情蔓延提供急需的抗疫物资,同时又要立足长远,通过与非洲国家的有效沟通,发挥非洲国家的主观能动性与参与性,从提升非洲国家的基础医疗卫生条件与发展能力的角度开展援助与合作。
三是物资资金的援助与中非医疗技术、抗疫经验的交流要同步推进,政府间援助合作与民间企业间的援助合作要同步推进。应重视国际非政府组织的特殊作用,加强多边合作。中方可根据自身优势更多地向非洲国家和非洲国际组织派出专家组和咨询顾问,从政策制定、人员培训、信息使用等方面,综合提升非洲国家抗击疫情的国家统筹与社区管理能力。
四是无偿人道主义援助与市场化投资贸易可双向推进,形成互补结构,增大援助成效和可持续性。在中非经贸合作和“一带一路”框架下,应进一步加大中非在医疗卫生产业与健康消费产品、医疗信息网络建设等方面的合作,鼓励中国企业积极拓展非洲医疗器械生产、药品准入、医院建造、卫生健康服务的产业化合作力度。在保障基础的人道主义援助顺利实施的同时,创新模式,扩大主体,通过市场化的可持续举措推进非洲国家的医疗基础产业发展,这对非洲医疗卫生能力的提升具有长远的根本意义。
五是中非双方要重视对各自传统经验、本土资源,尤其是传统医学的保护与利用。通过建立适应于中非各自社会与文化环境的本土化医疗卫生管理体系,建设适用、经济的医疗卫生体系,实质性提升中非人民的健康水平。
疫情面前,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中非合作抗疫既是中国的期待,非洲的期待,也是世界的期待。世界应该向中非合作致敬,摒弃偏见,放下傲慢,重建人类相互合作的信心,携手共战疫情。
(作者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