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文首页 > 产业促进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交通叙事

时间:2024-01-08 14:38:10   作者:   来源: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交通叙事

 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坚持共商共建共享,跨越不同文明、文化、社会制度、发展阶段差异,开辟了各国交往的新路径,搭建起国际合作的新框架,汇集着人类共同发展的最大公约数。2021年10月1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以视频方式出席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讲话,强调:“各国只有开放包容、互联互通,才能相互助力、互利共赢”,“要加强基础设施‘硬联通’、制度规则‘软联通’,促进陆、海、天、网‘四位一体’互联互通”。因此,高质量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需要充分发挥交通的作用,推进全球交通合作,推进铁路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其他交通方式融合发展,推进交通网、信息网、能源网融合发展,充分发挥交通作为经济动脉和文明纽带的作用,持续加深“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经济融通、人文交流。

  对于文学、艺术与交通的关系,蒂姆·克莱斯维尔提出的“流动性星丛”(constellations of mobility)概念,为探讨文学、艺术与交通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提供了启发。“流动性星丛”包括三个方面:物理流动性、流动性表征、流动性实践,三者相互关联(Tim Cresswell,“Towards a Politics of Mobility”)。“物理流动性”指的是两点之间的空间移动,“流动性表征”赋予物理流动性以意义,“流动性表征”与“流动性实践”相互作用。火车、铁路、汽车和公路是流动性星丛中代表“流动性实践”的明显元素,而文学、绘画和摄影等则是流动性星丛中呈现“流动性表征”的不明显元素,后者的作用与前者同等重要。基于此,本文将展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的新文学作品及其新特点,并将非虚构小说、报告文学、传记、绘画和摄影等都纳入交通叙事的研究对象。

  中国铁路建设文学的涌现

  近年来,聚焦交通建设等重大现实题材的小说不断涌现。孟广顺的长篇小说《国门之外》于2020年出版发行,该小说作为当代工业题材文学作品,与其2019年10月出版的中国首部反映高铁建设的长篇小说《高铁作证》以及2022年出版的《大路朝天》,构成了“高铁三部曲”系列。该书以高铁建设者钟铁军为代表,塑造了一群性格鲜明的高铁建设者,展现了奔走于“一带一路”的践行者在陌生环境中的艰辛历程和为国奉献的高尚情怀,是中国高铁建设者海外工作、生活和命运的真实写照。

  刘怀宇、刘子毅合著的长篇小说《远道苍苍》于2021年由重庆出版集团出版,以中国民办铁路“新宁铁路”的建设为背景,描绘了“中国侨办民营铁路之父”陈宜禧的传奇人生,让读者感受到一代铁路建设先驱深厚的家国情怀。《远道苍苍》成功重述了华人移民的历史和海外华人返乡创业的中国故事,主人公陈宜禧引领建成新宁铁路,成为中国铁路建造者的先驱,为世界铁路史上留下了“中国智造”的历史记录。这条贯穿台山南北的铁路给当时五邑地区的经济、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张敬珏教授认为《远道苍苍》丰富了华裔美国文学的语言和内容,赞扬刘怀宇作为新一代华裔作家再现了华人华侨对美国西部开发和祖国早期工业化作出的重要贡献。

  北京大学赵白生教授撰写的《尼雷尔传论》是一部别具洞见的传记,该传记的最后一章“尼雷尔与中国”以生动的文笔与理论性话语相结合,描写了中国为建造赞比亚与坦桑尼亚之间的铁路所作的贡献。坦赞铁路是迄今中国最大的援外成套项目之一,其于1970年10月开工,1976年7月正式移交坦、赞两国政府。该铁路为非洲国家打破种族隔离制度的封锁、推进民族独立和解放发挥了巨大作用,被非洲人民称为“自由之路”和“友谊之路”。赞比亚属于内陆国,没有出海口,铜矿是其经济命脉,迫切需要出口。修建铁路是造福赞比亚和坦桑尼亚两国的工程,需要投资。在遭到英国、美国等的拒绝后,尼雷尔向中国提出申请,中方提供坦赞铁路无息贷款合计人民币9.88亿元。这条铁路的意义远远超越了赞比亚和坦桑尼亚的经济问题,它“不仅仅是把赞比亚和坦桑尼亚在地理上连接在一起,更是让赞比亚在某种意义上融入东非共同体,铁路成为东部非洲一体化的纽带”,也为非洲统一提供了坚实基础。尼雷尔本人一直倡导“把民族主义转化为国际主义”,他以行动践行这一理念,将修建铁路作为赞比亚和坦桑尼亚走向工业化和国际化的重要途径。

  真实再现中国交通建设和发展的报告文学也成为近年来的新现象。例如,2023年第3期《人民文学》头条刊登了欧阳黔森的《天堑变通途》,以报告文学的形式书写和记录贵州交通的伟大实践和历史巨变。贵州已初步形成了覆盖全省、通达全国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现与海上丝绸之路的连接,向北实现了与古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高速连接。贵州作为西南重要陆路交通枢纽的地理区位优势不断凸显,成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重要通道。陈南辉的长篇报告文学《国家名片——中国高速铁路发展纪实》全景式描绘了中国高铁艰难曲折的发展经历,讲述了中国高铁的成功之路,多视角记录了中国高铁大发展的历史。全书分为七章,最后三章将叙述重点落在高铁的技术创新,以及高铁给我国国民经济建设、老百姓出行,甚至给世界高铁发展格局所带来的重大影响上。徐亚平2023年出版的长篇报告文学《喀喇昆仑上的丰碑——中巴公路修筑纪实》是我国首部真实全面记录中国援巴往事的纪实文学。王雄的“中国高铁三部曲”《中国智慧——中国高铁科技创新之路》《中国力量——高铁正在改变中国》和《中国速度——中国高速铁路发展纪实》书写中国高铁故事,展现了中国精神和中国形象。自2021年12月3日中老铁路通车以来,有效促进了区域互联互通和互利共赢,为沿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王雄的《纽带——中老铁路纪行》生动诠释了中老命运共同体精神的深刻内涵,彰显了“打造黄金线路,造福两国民众”的大国担当,展示了中国和老挝乃至东南亚国家合作共赢、共同繁荣的广阔前景。

  视觉化:多样态的交通叙事

  除了文学作品外,交通叙事还包括绘画和摄影等艺术形式。画家以绘画形式多角度展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主题,描绘“一带一路”建设图景。2021年“第十八届大路画展”以全球“一带一路”基建工程进展为线索,汇聚了以中国铁建系统为主的老中青三代画家近年创作的中国画、油画、版画等多个门类的优秀美术作品共100余件。画家冯一束绘著的《水墨丝路》用中国传统的笔墨纸砚勾绘出丝绸之路沿线的历史变迁和民族风情风貌,回顾了千年以前古丝绸之路上的印记。

  在2023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上海艺术品博物馆主办了“艺海丝路——纪念‘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十周年特展”,推出近120件展品,让观众近距离感受伊朗、奥地利、埃及、土耳其、罗马尼亚、乌克兰、阿曼、突尼斯等近20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特色文化与精湛工艺,该展包括“器物精粹”“丹青翰墨”“金钗钿合”以及“现代视觉”四个板块,阐释了“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文化理念。2023年8月,中国国家画院展出“一带一路”主题美术作品138件,不仅深刻揭示和彰显了丝绸之路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而且展现出当代美术创作的蓬勃态势。广廷渤的《撒马尔罕人东迁》、俞晓夫的《马可·波罗从西域进中国》等回顾了丝绸之路历史上的重要节点;郑剑的《西气东输之奋战者》、李宝林与吴建科的《风云在望亚丁湾》等则讲述了“一带一路”的今日故事。

  2023年3月,“以路为媒——从‘坦赞铁路’到’‘亚吉铁路’艺术作品交流展”在浙江师范大学美术馆举行。展览由“不忘初心,友谊路”和“坚持信念,发展路”两个单元构成。“不忘初心,友谊路”单元主要以摄影、摄像、纪实性实物等艺术形式,再现两条铁路建设过程中的感人画面,真实描述两条铁路建成后非洲人民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坚持信念,发展路”单元呈现了“艺术家走进非洲”的艺术成果,艺术家们走进“坦赞”和“亚吉”两条铁路,用心聆听非洲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用美术作品来表现非洲的风物人情。除了大型画展外,许多画家也积极参与“一带一路”主题创作,例如画家尹芳娜的《一路春风千载情》以136米长卷,记录了中国古今丝绸之路的伟大壮举;马鑫、牡丹的《海上丝路新枢纽——宁波舟山港》、柴新春的《一带一路崛起天山》等油画作品,以不同视角和艺术手法表现了与“一带一路”相关的国内建设工程的繁盛场景和“一带一路”建设的伟大成就。

  文化地理学家奈杰尔·斯里夫特(Nigel Thrift)提出“传输和传播不可分开”,思想、信息、文化的交流离不开交通技术(火车、飞机、汽车等)和交通基础设施(铁路、公路等)的支持。“流动性转向”意指交通、通信、文化、思想、情感流动等各种流动性的集合,强调交通技术和交通基础设施在形成和促进经济交流、社会互动、文化交流、情感交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这一理论印证了交通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中的重要作用。在这一过程中,文学和艺术承担着重要责任和使命,中国交通叙事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参与者、见证者,以现代的形态、品质讲述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烙上鲜明的文学烙印,彰显了中国气派,助力共同打造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展示了中国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巨大贡献。

 

下一篇:返回列表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英才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中非经贸发展基金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14059236号-1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