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文首页 > 产业促进

中非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时间:2010-07-09 11:26:53   作者:   来源:

中非共和国地处非洲大陆腹地,是一个没有出海口的内陆国家。国土面积62.3万平方公里,2009年末全国总人口440(估计)万,全国可耕种土地1500万公顷,草场面积1600万公顷。据有关机构(FAO、中非国家统计局、中非农业部等)估计,全国粮食自给率60-80%,主要食物来源于木薯(自给率80%),其次是花生、玉米、香蕉等。2009年人均GDP453美元,其中工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率不足10%,农渔牧业占10%,林业占31.8%。目前是被联合国认定为世界上最贫困的国家之一。本规划提出的农产品加工产业,是根据中非农产品加工产业现状、气候条件、不同地区的农业优势资源、传统习惯和发展趋势,综合考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通过重点发展和扶持,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的规模化产业。

一.农产品加工产业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适应现阶段国家恢复和振兴农业的结构性调整新形势,以市场为导向,以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为动力,集聚公共资源、技术力量和项目资金,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一体化经营,加快建设传统优势农产品生产产业带,积极发展和建设规模化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打造优势农产品品牌,创建农产品现代营销体系,努力提高中非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行由传统的原始和小农经济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产业发展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立足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重点发展具有广阔市场发展前景、产业覆盖面广、对农民增收效果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外向型农业,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2.坚持发挥比较优势的原则。充分考虑资源、人才、技术、资金、区位等各方面因素和各地经济发展特征,优先发展具有相对比较优势并对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有一定支撑作用的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品。在考虑现有加工企业和传统的基础上,以优势农产品发展对当地和国家经济的拉动作用大小和对农民增收贡献作为衡量标准,确定一批优势产业企业和发展项目予以扶持培育。

3.坚持区域分类指导的原则。按照区域经济生态特点,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形成科学合理的产业分工和产业布局。发挥中部地区降雨量适中、人口比较密集和农产品加工优势,突出发展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水产养殖、畜牧养殖、农产品加工等劳动力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发挥南部地区降雨量大、人口密度大、技术力量相对较强、交通相对便利、农产品加工企业比较集中的优势,突出发展农牧渔业良种繁育和引进、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种植、畜禽和水产养殖、蔬菜种植和农产品加工等劳动力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发挥北部、东部和东北部地区水资源丰富、草场面积大和人口密度相对稀少的特点,突出发展水产品和食草动物养殖及农产品加工和储藏;发挥西部和西南部地区气候、区位、水资源和传统种植业优势,突出发展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水产品养殖及农产品加工。

4.坚持尊重农民意愿的原则。在稳定农民土地使用权的前提下,切实尊重和保障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和经营自主,实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政府加强政策引导和信息及技术服务,充分调动企业和农民等各方面的积极性。

(三)目标任务

  1.近期目标。经过3-5年的努力,逐步恢复传统优势农林牧渔业生产,全国形成特色鲜明的区域化、规范化、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优势农产品总量占全国农产品总量的80%以上;恢复、启动和新建一批竞争力强、带动面广、与优势农产品生产相配套的企业,优势农产品加工率达到80%以上;完善农产品产业化服务体系,确保优势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及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技术指导和服务到位,农户参与优势农产品产业化经营的比例达到50%以上,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40%以上;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力度,全国优势农业良种覆盖率要达到50%;外向型农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农产品出口总额翻一番。

  2.中长期目标。在不断加强传统优势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同时,建设一批适应国内国际市场需求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开发新产品,延长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国内就业,进一步扩大出口,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加深加工农产品自给率,替代进口,降低物价,满足国内市场消费,促进优势农产品产业多元化、可持续良性发展。力争在10-15年内,实现农产品出口额比现在翻两番,农工业GDP翻两番。

二.发展优势农产品产业的主攻方向、发展重点和优势区域

(一)林业产业

木材加工产业现状:目前中非全国有八个大型木材加工企业,主要分布在东南和西南的热带雨林地区。森林部已经向这些企业发放11个木材采伐许可证。其中有三个许可证发放给中国企业。中非森林可采伐树木品种约25种,但是具有出口竞争力的木材品种只有11种。中非于2008年颁布实施森林法,要求木材企业在中非加工量必须达到70%,原木直接出口量不得超过采伐量的30%,主要是为了促进当地农民就业。

发展趋势:从中非贸易统计数据来看,原木的出口量远远高于锯木的出口量。2006、2007、2008、2009年原木出口量分别为624861、537998、554667、348779立方米,锯木分别为84304、91239、75778、59946立方米。木材出口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原木出口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

家具和木雕:家具加工主要是小型个体企业,以满足当地居民需求为主,有的以手工制作为主,有的使用木工机械;木雕主要为民间手工业者加工,分布在全国各主要城市和农村。主要以乌木、非洲紫檀、红木等较为名贵的木材,加工成各种工艺品等,数量不详。

1.主攻方向。一是加大《森林保护法》宣传和执法力度,禁止乱砍滥伐和毁林造田行为;二是加强优质林木种苗引繁体系建设和林木良种基地建设,加快发展优质人工用材林;三是加快木材加工产业设备更新和产业升级,实现产品多样化和综合开发利用;四是积极引进外资,扩大木材产业生产规模。

发展目标:加强《森林保护法》宣传和普及,在全国营造保护森林资源的良好氛围;积极选育和引进本地区适繁和种植的竹木品种,扩大人工种植林木面积;监督开采后林地复植再生;引导木雕等工艺品加工向规模化和机械化方向发展;加强对稀树草原林草资源开发利用。

2.发展重点。

⑴种业建设。建立健全国家林业良种研究、引进、繁育和推广体系,依托国家林科院、农科院和各区域研究中心,建设优质林木良种繁育中心、原种繁育场和良种繁育场,加快本国各地区宜载优质名贵林木新品种引进、选育和示范推广。建设一批种质资源库、良种生产苗圃、良种生产基地、良种科技示范园和基地等,保证造林树种良种使用率达到90%以上。

⑵林木加工。鼓励“三资”投入林业开发,提高木材加工水平,特别是督促引导现有木材加工企业,加大开发力度,提高生产能力,确保原木出口和锯木出口比例逐步达到《森林保护法》所规定的要求,实现林业产品出口现状根本性改变;积极引进国际先进木材加工工艺、技术和设备,提高产品档次,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出口,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加大林木原材料深度加工和综合开发利用,开发以低档木材和下脚料等为原料的复合板、木浆、造纸等产业,提高资源利用率和附加值,延长产业链,实现林木产业多元化发展;发展以名贵木材为原料的木雕和工艺品产业,引进机械化生产设备,提高生产效率,扩大生产规模,开发具有非洲特色的产品。

⑶市场流通和管理。建设一批优质苗木种苗、木材和加工产品的初级批发市场、专业批发市场和综合批发市场,促进市场规范化管理,拓宽国内外市场流通渠道。

3.优势区域。重点建设南部热带雨林地区林木加工产业带,包括现有木材加工企业所在地11个优势产区;建设以现有几个农林区域研究中心为技术依托的苗木优势产业区。

(二)棉花产业

产业现状:中非棉花产业于2005年实行国有化,国家在农业发展局设立棉花办,分别在班巴利和博宋戈设立办事处,负责两个棉花主要产区的产业化工作,实行统一供种、统一收购加工、统一销售。包括提供种子、农药、化肥、技术培训、棉花收购、加工等。

中非以前有七个国有棉花加工厂,其中有四个年生产能力为11000吨,另外三个年生产能力为五千吨。中非籽棉出棉率41%。棉花加工厂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主要生产设备是美国产成套设备,目前有一个工厂棉花脱籽机尚能正常运转,棉籽脱纤机因为陈旧失修已经多年不能使用;一个工厂的整条生产线能够全面运转。皮棉全部出口,棉籽只有部分卖给班吉市的榨油厂,其余作为燃料或垃圾处理。

棉花种植期为每年的6-8月份,收获期为11-12月份,收购加工期为当年的12月至次年的四月份。收购价格由国家统一定价,多年未变。根据棉花质量的不同,分为三级,收购价分别为每公斤150、125、75非郎(约合人民币2.25、1.875、1.125元)。

经过加工脱籽包装的皮棉,通过公路运输至喀麦隆的杜阿拉港,出口销售。中非棉花出口,以前是由一个法国的CFDT公司收购,近两年由瑞士的CDI公司代理销售。由于受国际市场棉花价格影响,同时因为中非的交通运输条件差,有时棉花的销售价格还不够支付运输费用。副产品棉花籽可以出售给榨油厂,榨取棉籽油用于生产肥皂等。

中非现在发展种植的棉花属于长绒棉,新选育的品种出棉率高达44%。现在棉花由国家实行保护收购,制定了振兴棉花产业的计划,同时加大了对棉花产业的投入,棉花生产呈回升趋势。预计09-10年产季籽棉产量可以达到11000吨。

1.主攻方向。一是加强政策引导和政策扶持,重振全国棉花生产;二是加快优质新品种棉花的选育和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的推广,提高棉花单产和质量;三是加快技术更新,改进棉花加工技术和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四是提高棉花生产产业化水平,培育壮大棉花加工企业,加强企业与棉农合作组织关系,推动棉花产业订单生产,五是加强棉花产业基地建设;加大基础设施特别是水利灌溉设施、畜力和机械化耕作的配套,提高基地综合生产能力。

2.发展目标

⑴近期目标:在3-5年内,全面恢复传统棉花种植区棉花生产,培育(或引进)适应性、丰产性、抗逆性好的高品质棉花新品种2-3个,推广高品质棉花3万公顷,高品质棉花覆盖率达到40%;提高棉花单产,高产棉田每公顷产量达到1000公斤;培育或新建万吨级皮棉加工企业5个,深加工企业一个,棉种产业化企业3个;大力发展畜力耕作,棉花种植区畜力耕作提高到30%;建设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的机械化耕作高产示范基地1000公顷。

⑵中长期目标。棉花种植面积达到10万公顷以上,籽棉总产量达到10万吨;优质高产棉花覆盖率达到60%以上;全面实行棉花高产标准化生产;配套必要的基础设施,畜力耕作达到60%以上,机械耕作达到30%,实现以畜力和机械化耕作为主,并逐步向机械化耕作方向发展。

3.发展重点

⑴种业建设。加大高品质棉花种质资源的引进、选育,成立育种攻关小组,以高产、抗虫、抗病、长绒为主攻方向;加大技术推广力度,建立专业技术服务和推广体系,确保优质种苗供给和科学管理。

⑵棉花加工:加大对规模化棉花加工企业扶持力度,加快棉花加工设备和技术更新升级,提高加工效率和质量,确保棉花质量符合国际标准。

⑶市场管理和流通。培育建立融新品种开发、技术推广、加工和贸易一体化的棉花专业协会和不同层次的专业合作社。创建具有全国性的棉花种业和深加工品牌。在核心棉作区建立一批高品质棉专业协会。

4.优势区域。重点发展以MBOMOU-OUAKA-KEMO-BOSSANGOA-BOZOUMY沿线的中部传统棉花种植区及辐射区。

(三)畜禽产业

畜禽产业现状:在班吉市有两个国有屠宰场管理公司所属大型牲畜屠宰厂,一个是1975年世界银行援建的,设计日屠宰量350头牛,加工车间有成套的机械化生产流水线,配套相对独立的工序车间等。由于通往工厂的道路已毁坏,设备陈旧而无钱修理和更新,已处于停产状态。另一个主要以手工宰杀牛的简易露天屠宰厂,日均宰杀牛200头,最高日宰杀240头。偶尔宰杀几头猪、羊。

另外,在各个省会城市和较大的市县,都设有牲畜集中宰杀站点,并且由屠宰公司实行统一检疫。

牛羊的皮张经过自然晒干后,出售给经销商,进行出口贸易。血液经过加工做饲料添加剂,骨头经过焚烧粉碎做饲料骨粉。

中非没有鱼肉蛋品深加工企业。04-08年均进口深加工制品2.44亿非郎。

发展趋势:畜禽养殖业近几年总体呈回升态势,但是尚未恢复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水平。

1.主攻方向。一是加强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体系建设,二是加大良种选育、引进、繁育和推广力度,特别是肉牛、肉用山羊和长绒毛山羊,建设良种牛羊繁育体系和规模化良种繁育基地,扩大供种能力,推进种质产业化;三是优良牧草品种引进、选育和推广;四是加大畜禽疾病防控力度;五是建设一批规模化牲畜屠宰加工储藏企业;六是建立健全标准化质量管理体系;七是加强市场流通和管理。

2.发展目标。

⑴近期目标:在5年内,建设覆盖全国的市镇级畜牧兽医技术服务站;启动动物疫苗和兽医药研究和开发项目;建成肉牛、优质毛用绵羊、肉用山羊、猪、禽类等优质畜禽原种场和优质种苗繁育基地,加大优质良种推广力度,良种覆盖率达到60%以上;建设覆盖全国市镇级牲畜屠宰站。

⑵中长期目标:在10-15年内,培养1000名基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人员;实现主要动物疫苗、大宗兽药基本国产化;进一步完善种质产业建设;建设全国畜牧兽医电子信息网络;培育发展一批覆盖面广、带动力强的集畜禽良种繁育、种苗供应、养殖示范和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管理规范的企业集团;畜禽产品市场供应国产化率达到80%,深加工产品国产化率达到60%。

3.发展重点。

⑴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包括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服务网络建设、先进技术和设备引进、畜禽疫苗和兽医药开发研制及应用等。

⑵种业建设:加大对国内各地区现有畜禽优良品种的选育和改良;积极引进国外新品种,和本地区优良品种进行杂交改良;建立覆盖全国的优质畜禽种苗供应体系,大力推广和发展人工授精技术。

⑶产品加工:在班吉市,通过技术改造和扩建,建成2-3个屠宰牛能力为10万头以上的现代化加工企业;在全国各主要城市,建设5-10个年屠宰牛能力3-5万头的加工企业;所有企业必须通过质量安全体系认证,部分企业获得ISO9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食品卫生达到HACCP认证标准;建设2-4个皮革初加工和深加工企业。

⑷市场流通:在全国主要城市和牧区,建设十个以上大型牛羊交易市场;建设覆盖全国的牛羊肉配送销售网络。

4.优势区域:中北部稀树草原区以发展牛羊养殖为主,兼顾发展鹅的养殖;南部走廊式森林和雨林地区,以发展山羊绵羊为主,兼顾猪牛和家禽等养殖。

(四)乳品产业

产业现状:中非乳品产业目前还是空白,没有从事奶牛养殖和乳品加工的企业,只有牧民自产自己食用的牛奶和制品,市售奶制品全部依赖进口,04-08年均进口额6.4亿非郎。

发展趋势:从商品进出口统计数字来看,中非乳品的进口量大幅度波动。随着经济的复苏和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乳品消费量必将大幅度增加。

1.主攻方向。一是良种奶牛的引进、繁育和养殖基地建设;二是建设乳品加工企业和开发国内消费市场;三是建立健全乳业质量安全标准化体系并与国际标准接轨。

2.发展目标。

(1)近期目标:在首都班吉引进建设小型奶牛(300-500头)养殖示范基地,逐步扩大规模至千头以上,建立奶牛数据库;配套建设巴氏消毒奶加工厂,加大乳品消费宣传力度,引导乳品消费,特别是婴幼儿和中小学生,建立覆盖全市的消毒奶供应站点,辐射周边地区。

(2)中长期目标:在全国建设3-5个集良种奶牛繁育、养殖、乳品综合加工和销售的大型企业集团,奶牛存栏量达到100000头以上,奶类产量达到30万吨以上,开发不同种类和功能的乳制品,满足国内和周边国家市场需求。

3.发展重点。

(1)种业建设:引进不同品种优质高产奶牛,建立高产奶牛核心种群示范基地;组建国家奶牛育种中心,配套建设种公牛站,推广应用高产奶牛繁育技术,推进良种奶牛产业化;建设奶牛育种信息网络体系,实现奶牛良种登记和全种群的电脑信息管理。

(2)乳品加工。国家重点扶持和培育乳品规模化企业,加强科研部门与企业的合作,促进企业科技水平、生产能力和综合管理水平的提高,重点开发适合不同人群的系列产品,特别是婴幼儿和儿童奶粉、液态奶、固态奶等,建立乳品质量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实行GMP和HACPP认证。

(3)市场流通。培育乳品行业协会,发展奶农经济合作组织,建立贸工农一体化或公司+基地式的乳制品链式发展模式,完善鲜奶收购网络,建立覆盖全国的乳品营销体系,积极开发周边和国际市场,拓宽销售渠道。

4.优势区域:中部和南部传统定牧区、东北部草场型稀树草原区、人口相对密集的主要城市远郊、适合各种农作物种植的区域。

(五)咖啡产业

产业现状:咖啡在中非是出口收入额第二的产品。中非最主要的咖啡加工厂是:安德雷阿(巴西)、歌登(英国)、保尔卡克(德国),分别属于不同咖啡种植者合作组织。在合作组织控股的工厂中,五座工厂建在咖啡主产区。这五座工厂建于1986-1987年度,近二十年来,均由私营出口商管控,拥有完备的咖啡生产线,所有的生产设备均配有电动机,由发电机组供电。

出口商通常通过私营厂商进行代加工,付给后者加工费。位于班吉市的两个公司主要从事咖啡豆的精选,分别是Saleh Hilal和Cattin。

发展趋势:出口量不稳定,88/89年度出口量为3620吨,到97/98度为1000吨。从08/09年度,国家对咖啡产业进行扶持,出口量达到8000吨,预计09/10年度可以达到6000吨。

1.主攻方向。一是优质咖啡品种选育、引进和推广;二是规范化果园管理技术推广;三是加工储藏运输等设备和设施完善,保障产品质量。

2.发展目标。

(1)近期目标:加大对咖啡种植和加工产业扶持力度,全面恢复现有咖啡种植园生产,加强果园管理,逐步提高咖啡产量和质量,实现年出口量10000吨以上,达到或接近历史最好水平;实行国家指导性价格收购,保障种植农民利益;积极帮助企业开发国际市场。

(2)中长期目标:种植面积达到100000公顷,种植农户达到100000户,年出口量达到20000吨以上。

3.发展重点。

(1)种业建设:优质高产咖啡品种引进、选育和推广,建设良种咖啡育种和繁育中心,加快咖啡种植园更新换代。

(2)咖啡加工:加强咖啡加工企业标准化建设,促进企业引进和更新设备,开发深加工产品,促进产业升级。

(3)市场管理和流通。推动咖啡产业订单生产和收购,探索建立集咖啡品种选育、种苗供应、咖啡种植、技术推广和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咖啡产业集团,建立不同层级的咖啡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提高优质咖啡专业化生产水平,创建优质咖啡产品品牌。

4.优势区域。西南地区翁贝拉-姆波科省南部和洛巴耶省、曼贝雷-卡代省和桑加-曼贝雷省;东南地区瓦卡省南部、下科托省、姆博穆省和上姆博穆省西南部。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英才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中非经贸发展基金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14059236号-1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