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财经报
中非合作密切并非偶然。中非之间友谊源远流长,更重要的是中国与非洲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中国道路对于非洲极具借鉴意义。
日前,在以“智库引领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第七届中非共享发展经验高级研讨班上,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表示,当前,非洲正面临着一次黄金发展机遇,即产业转移。这样的机遇曾多次在历史上出现,并且成就诸多经济体实现了高速发展。贫困不是一种命运,也不是一种必然。只要非洲国家认清自身的比较优势,选对产业,并尽力帮助这些产业降低交易成本,因势利导地抓住现有机会窗口,这样的成功同样可以在非洲进行复制。
中国经验:从比较优势产业起航
1979年之前,中国人均GDP只有182美元,不足当时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平均数的三分之一。但改革开放36年来,中国GDP年均增长达9.7%,6.8亿人摆脱了贫困,2014年人均GDP已达到7600美元,被称为“中国奇迹”。
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被认为是中国经济实现高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但实际上,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与中国一样,有很多发展中国家也进行了经济结构转型,努力从政府干预的经济走向了市场经济,但很多国家都失败了,经济状况非但没有转好,反而更加恶化。那么,中国在经济发展上获得成功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林毅夫分析,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确定了以工业为主的发展政策,所涉及到的很多产业都是资本密集型产业,显然在这些产业领域发达国家更具比较优势。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改变了自己的发展战略,并结合自身的比较优势,开始集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确定了这一发展策略后,中国政府非常务实,对不符合比较优势、缺乏产业竞争力的企业,继续给予保护与培育,并且放开了新的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的准入,鼓励私营企业、外来投资等进入到这些产业中。
为了增强具有比较优势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中国政府还集中力量解决了当时基础设施和营商环境较差、交易成本较高的问题,即虽没有能力改善全国的基础设施,但可以建立工业园区,通过在一定地理区域范围内改善基础设施,使经营环境在有限的区域内得到显著提升,从而减少园区内的交易成本。在此过程中,随着资本的积累并逐步进行产业升级,这些产业逐渐具有了国际竞争力,中国开始从自己的比较优势中获益。
从中国经验我们可以看到,“比较优势产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根本和源泉,也是一个国家经济起飞的起点,发展经济的要点就是要抓住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通过比较优势产业的发展来积累资本,然后再用积累的资本发展更高级别的产业或进行产业转型。”林毅夫表示。 同时,林毅夫也表示,在发展比较优势产业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改善基础设施时,要将行政干预放在正确的地方。改善基础设施需要大量资源,发展中国家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要通过工业园区的试点和示范,再逐步辐射到全国。
非洲机遇:增长甄别与因势利导
当前,非洲经济主要依赖农业和矿产资源,制造业在GDP中的占比正在不断下降。非洲国家已普遍认识到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性,但如何引导经济从以农业为基础转向以工业为基础,却是知易行难。
林毅夫认为,在非洲国家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产业政策的引导非常关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首先要找到与本国具有相似资源结构、相对先进的国家进行对标,然后找到这个先进国家中发展较快、可贸易产业;在较为先进的国家,随着资本的积累,这些产业已逐渐丧失比较优势,是可以被承接过来的。
二是找到自身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后,如果发现国内这个产业中的企业所具有的优势并没有发挥出来,政府部门就要反省,鉴别出制约因素,解除发展桎梏,帮助企业减少交易成本。
三是找到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后,若发现国内并没有类似的企业,可以考虑从该产业已较为成熟的国家引入投资,在引入外资的同时,也就是将产业发展的技术引入进来。
四是由于技术进步很快,有些产业是新近才出现,而不存在作为参照系的国家,如果国内有一些优秀的企业发现了新的技术所展现的机遇,政府就应该帮助这些企业发展。比如,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印度的一些企业发现了信息服务外包的机会,通过政府的支持,印度的信息服务业成为该国的支柱产业。
五是在改善国内商业环境上,可以通过发展经济特区或建立产业园区的方式,即在一个大环境中创造一个小的较好的商业环境,吸引投资,这样很快就会形成一个产业集群,而产业集群的出现可以进一步降低交易成本,改善国内整体的商业环境。
六是对于进入比较优势产业的第一批先锋企业,政府需要给予激励。比如,一定期限的减免税,帮助企业直接授信进行投资,或出台政策帮助企业以更好的方式获得外汇,满足企业进口设备所需等。
中非产业转移:聚焦轻工业
在非洲,很多国家已经瞄准了中国产业转移的机会,而首当其冲的就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轻工业。
林毅夫介绍,在非洲,埃塞俄比亚已比较成功地承接了中国的制鞋行业。在中国,制鞋行业曾有1900万左右的就业岗位,但随着工资上涨,这些比较优势不断丧失。在此之前,埃塞俄比亚也曾自主大力发展制鞋行业,但由于基础设施和商业环境较差,国际买家对埃塞俄比亚信心不足,担心其生产的产品质量不高、不能及时交付等,使得埃塞俄比亚制鞋行业发展缓慢。而引入了中国企业投资者以后,埃塞俄比亚制鞋行业获得了快速发展。
中国的华坚在2012年到埃塞俄比亚投资,经过一年的发展,就从最初的两条生产线、600名工人,迅速扩大到2000人,其出口量占埃塞俄比亚整个皮革业出口的57%。而且,埃塞俄比亚的鞋类产品由于出口美国免关税,价格非常低,在国际上已颇具竞争力。2014年,埃塞俄比亚获得了来自世界银行的2亿美元贷款,专门用于在埃塞俄比亚设立工业园,以发展劳动密集型出口产业。
同样的成功也发生在卢旺达。卢旺达将发展锁定在制衣行业,虽然其制衣行业发展的时间比较短,但卢旺达的制衣产品由于成本很低,已经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据了解,卢旺达的一家制衣企业今年3月刚刚启动时,还只有300名工人,到今年7月,其工人人数已增加到500人,生产的防护服、T恤等在国际市场受到欢迎。
林毅夫表示,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机遇,关键是要找到一个正确的领域,并改变自己以往的方式。非洲国家完全有能力促进自身工业化的进程,实现快速腾飞,而曾经发生在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增长奇迹,是完全有可能再次在非洲重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