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日新月异,全球化浪潮浩浩荡荡,各国文明各放异彩,世界文明百花园更加姹紫嫣红。然而,个别国家的个别人仍抱着冷战时期的旧思维,本着唯我独尊、居高临下的霸权心态,重拾早为世人唾弃的“文明冲突论”,令国际社会一片哗然。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中国作为具有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始终心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致力于构建“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多彩世界,与世界各国开展互尊互鉴的文明之交。中国人民的血脉中没有“尊己卑人、厚此薄彼”的文化基因,也从未打着文明旗号向他国强加殖民、掠夺和奴役之交。历史上,中国通过古丝绸之路为非洲带去香料、茶叶、瓷器和丝绸,原产非洲的高粱、西瓜和芝麻也走进中国千家万户。中国明代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留下中非文明交往的历史佳话。
当今世界,没有高人一等的人种和文明。非洲和中国都是世界文明的多彩一极,都为世界发展进步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中非文明凝聚着各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追求,承载着对美好生活和民族振兴的期盼。面对“文明冲突”的质疑,是选择冲突还是对话,是对抗还是合作,中非人民早已给出自己的答案。
平等相待是中非文明交往的精神内核。相似的历史遭遇、相近的奋斗历程、相同的发展任务,让中非在国际风云变幻中同心同向、守望相助。中非虽有肤色语言之别,但始终平等相待、求同存异,两大文明相互融通、相得益彰。中国坚持大小国家和不同文明一律平等,推动中非扩大人员往来和对话沟通,在涉及彼此关切和核心利益问题上相互支持,尊重非洲国家探索和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欢迎非洲人通过非洲方式解决非洲问题,携手走出一条相互尊重、和谐共处的发展中国家文明交往新路。
开放包容是中非文明交往的重要基石。“一带一路”是新时期中非互学互鉴、与时俱进的新纽带,也是传承和发展中非文明之路。中非共建“一带一路”就是要通过文明交流超越文明冲突,通过文明融通跨越文明隔阂,通过文明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和互利共赢。中方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推动中非政策沟通、贸易畅通、设施联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将中非发展战略和互补优势深入对接,拓宽合作渠道,创新合作模式,支持非洲推进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区域经济融通,共同分享发展与开放红利,为推动中非文明交融创造积极条件。
文化共兴是中非文明交往的必然选择。“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世界文明的多姿多彩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注入源头活水。中非文明交流不是单行道,与时俱进才能永续发展。近年来,中国孔子学院和优秀文化产品在非洲落地生根,由中方援建的塞内加尔黑人文明博物馆正式开馆。每年数百个非洲艺术团体赴华演出“非洲文化聚焦”等活动成为中国人了解非洲艺术的重要窗口。每年中非游客互访已近150万人次,金字塔、拉利贝拉岩石教堂、长城、故宫等成为中非人民家喻户晓的旅游热门景点。中非人文交流与合作为双方人民增进了解搭建重要桥梁,也成为不同文明和文化交流互鉴的典范。
中非文明交往的历程和经验再次证明,当今世界各大文明间合作交往的大势不会因“文明冲突论”的恶意中伤而动摇,以邻为壑的“文明鸿沟”显然不得人心。只要26亿中非人民共同努力,携手谱写跨越时空和地域隔阂的文明交流新篇章,“文明冲突论”的逆流就掀不起惊涛骇浪。我坚信,中非两大古老文明在互通互鉴中共同发展、交相辉映,必将为双方各领域互利合作提供更深厚的精神滋养,书写世界文明共同繁荣的新辉煌!
作者系中国驻非盟使团团长、大使
刘豫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