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贸易研究中心讯)“中国驱动的超级项目“一带一路”倡议(BRI)是对古代丝绸之路全球贸易方式概念的改造,目的是通过陆路、海路和航空线路将各国的心脏地带连接起来。”人民大学国际研究学院教授王义桅说道。
从中国的内陆省份开始,该倡议计划先从最大的内陆国家哈萨克斯坦发展,然后再向俄罗斯和欧洲,印度、中东和非洲,以及从亚洲现有的区域航空和海上贸易路线上延伸。他在南非金山大学(Wits)主办的关于“中国与非洲交往”的研讨会上说。
他解释说,一系列经济和流动性走廊的发展,也是全球贸易和商业联系重新调整和再平衡的一部分,并试图将中国置于“一带一路”的核心位置。
金山大学副校长 Zeblon Vilakazi 教授说,众所周知,“一带一路”是中国对外投资浪潮的一部分,被形容为是一个内陆工业走廊,加强亚洲、欧洲和非洲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跨区域贸易体系,而非洲是其核心之一。
会上,非洲和中国的学者们在研讨会上展示了大型项目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特别是非洲项目,以及如何有效地谈判、利用和调整这样一个项目,使其符合自己的发展目标。
肯尼亚发展经济学家和独立顾问 Anzetse Were 提供了一些挑战和机遇的例子,包括作为该计划的一部分,对非洲的投资将主要集中在东非,因为它在贸易路线上的节点位置,而这种倾斜的投资流动可能会导致该地区国家之间的紧张关系。
尽管如此,区域集团还是需要建立牢固的集体谈判立场,以确保他们可以将自身的基础设施和发展目标纳入短期和长期计划。
“如果不小心管理,‘一带一路’可能会成为另一种导致昂贵基础设施的渠道,让贫困地区负债累累。非洲各国政府将不得不根据自己的目标和计划,就成本效益融资进行谈判。”
竞争则是另一个挑战,非洲私营企业可能会被更高效的国际竞争者取代,除非拥有技能以及使用相关设备和新技术的能力来实现有效竞争。
“非洲需要利用‘一带一路’来提高出口渗透率,提高当地公司的技能和能力并提升其价值链。保护问题必须得到解决,包括如何保护本地主要产业,直到它们有能力在全球范围内竞争,就像亚洲的奇迹经济体。”
“一带一路”所带来的机遇包括:更好地将本地企业整合到区域和全球供应链和价值链中,企业发展,经济增长和本地参与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更快的基础设施建设。
认知与实践
清华大学-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唐晓阳教授谈到了技能转移模式,并指出这一话题对于展望“一带一路”是很重要的,因为它旨在促进促进沿线的发展,尤其是工业发展。
提到不同的培训和知识转移模型,包括垂直行业价值链培训和水平行业培训,他强调了实践培训模式,所谓“通过工作学习”。这在埃塞俄比亚被用来改善其纺织制造业,由外国合作伙伴公司培训的员工。
然而,尽管这种模式确实支持了埃塞俄比亚的工业和出口活动,但需要确保这些技能是雇主所期望或需要的,在某些情况下,技能转移被认为是无效的。唐晓阳教授说。
实际培训技能转移的其他缺点包括,一个人要学习一门手艺可能需要5年的时间,而就业流失和流动导致培训投资的流失。
与此同时,金山大学智慧空间分析和城市规划研究主任 Philip Harrison 教授指出,像“一带一路”这样大胆的项目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和焦虑,并表示中国意识到了这个项目产生的影响。
鉴于中国与众不同的全球政治和经贸关系看法,唐晓阳表示:“:中国经贸关系是建立在中国自己的成功发展模式之上的,并与我们的贸易和发展伙伴进行合作。“不附加任何条件”的政策并不意味着中国不提出各种培训和基础设施发展模式,而是说它不会对伙伴国施加任何政治要求。‘不附带条件’的政策并不意味着中国不提出各种培训和基础设施发展模式,而是说它不对合作伙伴国施加任何政治要求。”
他补充说:“多党民主对中国的发展经验没有帮助,稳定对发展更重要。”
王义桅强调,这一模式在40年的时间里使700万人摆脱了贫困。
“基础设施是工业化的先决条件。基于比较优势和工业化的基础设施设计和发展,帮助中国让数亿人进入了中产阶级。“一带一路”是中国推动全球工业化进程的一部分。部分模式包括产业集群,它聚集并加速投资。”他解释道。
Harrison 说:“‘一带一路’是试验性的,并为非洲内部的影响提供了机会,以解决‘一带一路’范围内存在竞争的发展目标问题,以及它将如何促进或抑制发展目标的进展。”
中非贸易研究中心分析,“一带一路”将把中国成功模式适用到非洲国家,促进中非企业实现技能转移,帮助非洲本地企业进行技术培训和产能升级,使之能够快速融入全球供应链和价值链中。(编译:中非贸易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