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数国人的眼中,在有限的新闻报道和电影电视作品里,非洲似乎与疾病、战乱、政变、难民等一系列负面的词汇为伍,这片大陆似乎处于被世人遗忘的角落。随着习近平主席于2015年12月初访问津巴布韦和南非,并参加中非合作论坛,国内对非洲的视野也打开了。正如习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开始的讲话中提到的:这是他第七次来到非洲,也是担任国家主席后第二次拜访非洲。每次来到非洲,都能看到非洲的新发展、新变化。今天的非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新景象,令人振奋、令人鼓舞。
非洲对世界的重要性在提升
习主席所言非虚,非洲正在慢慢崛起,与此同时,其对于世界的重要性也在慢慢提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人口众多,尤其是年轻人口数量庞大。2015年7月29日联合国经社事务部提供的《世界人口展望:2015年修订版》报告称:目前全球人口为73亿,预计2050年将增长至97亿,在此期间新增长的世界人口数量有一半集中在九个国家,其中有五个是非洲国家。另外此份报告中显示在2050年,全球人口的四分之一将会是非洲人。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于2014年8月发布的名为《非洲2030一代》报告中指出:在2015年,世界平均年龄最低的10个国家全部是非洲国家,而预计在2050年依然保持此趋势。人口的活力助推非洲经济动力;同时,对于许多人口呈现负增长态势的国家来说,非洲为世界劳动力市场提供了充足的来源。
其次,经济增长较快,市场不断扩大。城市化加快,中产阶级数量大幅增加,目前非洲人口中有三分之一居住在城镇中,预计至2030年该数字将达到二分之一。根据非洲开发银行2011年公布的《非洲中产阶级》报告,非洲有将近4亿人属于中产阶级,占到非洲总人口三分之一左右。随着中产阶级的崛起,他们对于通信、交通等方面的消费需求也急剧增加。同时,非洲各国增加在基础设建设方面的投入,而这对于此方面产能过剩的国家(包括中国)来说不异于是福音,一来可以增加后者的就业人口、实现更新换代,二来可以完善前者的基础设施、为当地百姓更好地服务,实现了互惠互利。
最后是安全形势紧迫。非洲北部的利比亚已经被“伊斯兰国”染指,而东部肯尼亚和索马里则是曾经猖獗一时的海盗刚刚消停不久,又有极端组织“索马里青年党”不断侵扰该地区,中部与西部交界的乍得湖畔四国边境地区则是长期被伊斯兰国西非分支——博科圣地控制。而这些非洲的宗教极端势力往往与相邻的亚洲、欧洲地区的恐怖组织相互勾结,威胁着世界的安全与稳定,因为在全球化的今天,没有一个国家和个人可以将自己的安全置身于其他国家的安全之外。
各国“争夺”非洲的时代再度到来
面对这样一块机会与挑战并存的大陆,世界各国都纷纷各显神通,在经贸、政治、军事、教育等领域影响着非洲。其中又以几大传统大国和国际组织为甚:曾经的日不落帝国——英国利用英联邦(Commonwealth of Nations)的一系列活动,继续对该组织内的前非洲殖民地国家的政治、经济、体育生活中保持有较多的话语权;非洲的另一大原殖民地帝国——法国则是通过法语联盟(Alliance Française)、法语文化圈组织(La Francophonie)施加着文化影响,通过在多个非洲国家(马里、乍得、尼日尔、吉布提等国)派驻军队施加着政治、军事影响,通过将这些国家的货币(西非法郎和中非法郎)与法郎/欧元实行固定汇率施加着经济影响;美国更是在2005年对与撒哈拉以南的黑非洲的贸易进行立法,通过了《非洲增长与机遇法案》(Africa Growth and Opportunity Act),并于2015年将该法案延长至2025年,同时在非洲驻扎大量军队,而本届总统奥巴马更是大打亲情牌,访问了其父亲的祖国——肯尼亚;日本和欧盟则是以进行经济援助和派遣医疗人员为主。
新兴国家也不甘落后:印度一方面通过与肯尼亚、坦桑尼亚、南非这些印度后裔较多、拥有相同近代历史的国家保持“旧好”,一方面又模仿中国组织印度-非洲合作论坛,结识“新欢”;巴西则是以安哥拉、莫桑比克等同为葡萄牙语、拥有相同文化的国家作为支点,与其他非洲国家展开交往。
中非交流进入非洲人民的日常生活
中国与非洲的交往更是源远流长:在非洲的东海岸肯尼亚沿海就曾经发现了明朝沉船,在该国还有郑和下西洋时船员在与当地民族融合后留下的中国后裔。而新中国独立后,与非洲加强了对彼此的了解:从上世纪60~70年代中国帮助修建坦赞铁路和支持非洲各国脱离殖民统治而获得独立,以及非洲朋友“抬着新中国进入了联合国”等等重要事件,无不体现着中非之间的传统友谊。
近年,中国与非洲的关系得到了全方位的发展,彼此之间的交往更加密切:在非洲的土地上,目前有200万左右的中国人。同时,也有更多的非洲人来到中国留学、做生意、工作。
更为可喜的是,中国在非洲各方面的活动有了新的趋势,有了新的变化。
首先,“中国制造”在非洲意味着更好的质量和更高的技术含量。
在最近十几年,中国企业通过大量出口实现经济腾飞的同时,也将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带到了非洲和世界,让原来价格高不可攀的欧美国家制造的同类产品走进了非洲的千家万户,使得非洲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提高。我在电视上曾看到一位非洲人接受采访,当问到觉得中国人是什么样时,他答道:“我觉得大概上帝就是中国人这样的,因为中国的产品遍布非洲和全世界,只有上帝才能做到这一点。”我本以为这个表述有点夸张,但是当与非洲人进行深层次地交流后,才发现这样的说法代表了不少非洲人的真实想法。在与多位尼日尔朋友谈起中国时,他们都说:“中国人太棒了,你们几乎可以制造了一切人们在生活中所需要的东西。”我问:“那有什么是中国人制造不了的呢?”其中的一位认真地想了想,然后诙谐地说道:“中国人制造不了尼日尔人。”确实,十几年前,只有非洲的部长级以上的官员和富商才拥有诸如电视、收音机、电扇等家电,而现在“中国制造”的这些产品,走进了非洲普通百姓的千家万户。不过,其中也有少数不良中国企业则只顾短期利益,向非洲销售质量较差的产品,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中国企业乃至中国的形象。好在我国政府和相关主管部门通力合作,严厉打击这些少数的害群之马,为更多拥有良好商誉的中国企业更好地开拓非洲市场保驾护航,帮助 “Made in China”在非洲树立起更好的形象。
此外,近些年来,随着中国自身各方面科技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中国向非洲提供产品和服务包含了更多的科技成分。2015年9月20日,由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承建的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城市轻轨正式开始运营,李克强总理和埃塞俄比亚总理海尔马里亚姆曾共同为这条轻轨拧上过一颗螺丝。该铁路系撒哈拉以南非洲第一条电动轻轨,也是中国内地企业第一次对外输出轨道运营管理技术及服务。随着中国向非洲出口更加多样性、更加先进的产品和服务,非洲人也在重新认识着“中国制造”。
其次,中国积极正在通过官方和民间的各种渠道,增进与非洲的交流。
随着中国政府大力支持的孔子学院落户非洲,截止2014年底,在非洲29个国家已有42所,使得非洲人有了一个在身边就能接触中国的机会,不再是通过其他国家媒体的报道来了解中国。孔子学院的到来,使很多对中国充满浓厚兴趣的非洲人可以通过学习汉字、书法、京剧等,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同时,中国的大学、研究院也在积极与非洲各机构进行合作,为学习成绩优异的非洲学者、学生提供包括奖学金在内的各项优惠条件,让其有机会来到中国,亲身体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国,并可以在回国后将其所见所闻传达给自己的同胞。笔者曾经因工作关系而结识一位尼日尔高官夫人,她说自己的一个女儿就在上海拿到学位后留在了中国,小儿子正在尼日尔读高中,也准备过几年去中国读书。就连她即将在法国大学毕业的大儿子,也迫不及待地希望像姐姐一样有机会到中国工作。
除了政府行为以外,中国的企业和个人也在充当着传递中华文明的使者。随着一些通信网络技术领域的中国企业在非洲开展业务,中国最新的电视剧、电影、音乐也传播到了当地,比如2013年左右在坦桑尼亚热播的、用斯瓦西里语配音的《媳妇的美好时代》,让非洲人通过电视了解到中国普通百姓在现在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与世界其他地方一样,提到中国,非洲人除了想到“中国制造”,接着就是功夫(Kung-fu),李小龙、成龙、李连杰这些动作巨星在非洲基本是家喻户晓。但是在以前,非洲人对于功夫的概念却不清楚,只是从武打片中了解,以为打打杀杀就是功夫的全部。随着近些年更多的中国人来到非洲,其中不乏身怀绝技的功夫大师在当地开设武馆、收徒,推广武术。在学习拳脚之外,非洲人也在慢慢跟着中国师父体会着功夫背后的中国哲学,比如“止戈为武”、谦让、尊师、刚柔并济等。
除此之外,中国还加强了与其他国家在非洲的多方位合作。
这里的其他国家,主要是指非洲以外的各国,主要是美国、俄国、英国、法国等其他在非洲同样有着重要利益的大国。在现今社会中,国与国之间不再是只存在“零和”关系,更多的时候是竞争与合作共生。在法国、西班牙、德国等国的邀请下,从2008年年底开始,同时为了更好地保证我国船只在该地区的通行安全、打击海盗,中国海军开赴非洲之角——索马里海域进行护航。此次中国海上蛟龙并非孤军作战,而是积极与美国、俄国以及欧盟各国军方相互沟通、配合,进行联合护航和联合演习,在为中国籍船只提供安全保障的同时,也在主动保护世界粮食计划署等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的船只,更好地维护了该地区海上的安全,扬我国威。
中国企业如何在非洲做得更好
在中国与非洲关系越来越密切的同时,中国还有许多方面可以做得更好。
第一,中国政府、企业、个人等需要加强对非洲文化的认知,掌握当地的习俗。随着中国与非洲的彼此交流越来越深入,我国驻非人员对非洲多方面文化缺乏了解的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
在非洲北部和西部地区国家受到伊斯兰教文化影响较深,为了更好地与这些国家的机构和个人更好地合作,应该对当地宗教信仰有较为细致地了解:比如在与当地政府机构人员约定见面时,应竭尽可能避免礼拜时间,尤其是应避开在每周五下午到指定清真寺去做大礼拜的时间。
另外在非洲绝大部分地区,人们没有储蓄的习惯,经常过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甚至是“寅吃卯粮”的生活,因此在中资机构发放工资时,应当对此予以充分考虑,尽量保证当地雇员在月末能够领到当月薪水。因为在非洲,人们普遍都很看重家庭,存在着与他人“分享”的概念,尤其是与自己的亲人和朋友,所以一名员工的收入可能并不只养活他的父母、伴侣和儿女,他的大家庭中的其他亲人甚至是朋友或许也在指望着他的接济。就像某位非洲球星,在他效力于欧洲最好的足球俱乐部之一的巴塞罗那队时,年薪高达300万欧元,但是由于除了要赡养父母外,大家庭中还有27个兄弟姐妹也需要他的济助,所以他自己的生活依然不能算是优渥,有时甚至可以说是捉襟见肘。由此可见,中国企业及时乃至适当提前发薪,对于稳定当地员工和其家庭成员的情绪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再如非洲人的时间观念问题。在英语中有一个说法叫做“Afircan Time”,表面的意思是“非洲时间”,其实真实的含义就是迟到。在此需要说明一点,非洲人的迟到,与国人的迟到不是同一个概念:国人的迟到大多就是晚了十来分钟。而非洲人基本上在约定见面时间后的半个小时内能够出现就算是准时了,大多情况下都是晚来一小时起步,晚个半天都是正常,有时甚至是随便找个借口就推到第二天了。千万不要以为只有普通百姓这么做,当地政府公务员或者是大型企业的中高级管理层人员出现这种情况也是屡见不鲜。所以想要开发非洲市场的中资企业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适应当地人的时间观念,毕竟有时候“中国速度”也要与“非洲时间”相互妥协。
此外,非洲人与中国人关于工作与休息的看法有着很大的差别。在非洲人的意识里,工作日下班后的时间和节假日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因此,不要说无偿加班,就是提供很高的加班费,想让非洲人加班也是相当困难的。在非洲人眼中,休息、与家人和朋友在一起才是最重要的,一周五天的白日劳动已经让人身心疲惫,怎么能够在下班时间或者其他节假日里还要进行工作呢?而在非洲大部分国家,各种各样的节假日又特别多。在国人的观念中,“勤奋”二字乃是祖宗传下来的法宝,正是因为凭借古往今来一代代中国人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聪明才智,才取得了中国历史上曾经的和现在的辉煌。工作对于中国人来说,除了养家糊口以外,还是实现自我价值重要途径。鉴于彼此对“工作”的理解不同,在非洲的中资企业应该提早进行规划,一旦短期内有大量工作,需要及时多雇佣当地人员,而不是采取加班的形式。
第二,不少中国企业工作人员尤其是企业领导缺乏对当地法律的了解,法制意识淡薄。非洲国家虽然都很年轻,成立时间不长,大部分都是在20世纪60~70年代独立的,但是继承了原来宗主国相对完善的法律体系。有的中国企业领导不了解当地法律法规,同时认为非洲人教育水平偏低,有时会做出侵害雇员利益的事而觉得没有什么问题。其实大部分非洲人的维权意识都很高,尤其是在面对外国企业时,他们更会注重避免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就笔者所接触到的范围而言,在非洲的众多中资企业中,配备律师的公司是凤毛麟角,而拥有真正懂得当地法律、并且能够以当地官方语言从事法律活动的律师的中资公司几乎为零。而一旦与当地机构或者本地雇员出现纠纷之时,通常都只能用钱来了事,但是这样做的后果严重:在助长了某些心有不良想法的当地人的气焰的同时,自己企业和其他中国企业在下次遇到同样情况时将受到更大的经济和名誉损失。在这一点上,欧美发达国家企业做得相对较好,比如在非洲某国有项目的世界级石油巨头——美国埃克森美孚公司,其法律部人员就有十几人,可以较好地保障自己公司的权益。如果中资企业能够重视法律在当地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招募在当地拥有丰富经验且拥有较好语言能力的法律人员,同时与当地政府司法机构保持常态化的良好交流,就可以更加主动地规避风险、保护自己的利益。
第三,中国NGO组织可以比现在做得更多、更好。
非政府组织有时可以作为政府组织以及企业的补充,利用自己专业性更强、机动性更大的特点更高效率地深入到目标群体中。比如“无国界医生组织”凭借其国际化的优秀团队,在包括非洲在内的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广泛开展医疗救治活动,并因为其突出贡献于1999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为因贫困、战争等原因而导致无法接受治疗的人们伸出援助之手的同时,也为该组织乃至其起源地——法国赢得了良好的声誉。中国的NGO组织可以适当借鉴国外比较成熟的同行的先进经验,更好地为非洲百姓服务,同时也能够达到扩大我国在当地影响力的目标。
随着国家领导人对非洲的日益重视、我国“一带一路”计划的稳步实施,在原有中非合作的良好基础之上,如果中国相关政府部门、工商企业以及其他与非洲有关的机构和个人能够形成更强的合力,发扬自己的优点,改善自己的不足,更好地把握机会,那么中国在非洲会有更大、更优秀的作为,这是广大中国人民,也是非洲人民所希望看到的。
文章来自:环球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