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续写着征服自然的神话,也谱写出中非石油合作的传奇
地处撒哈拉沙漠南缘的尼日尔和乍得,都属于联合国发展计划委员会划定的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之列,还处于世界上最炎热、最动荡的地区,乍得更是被称为“非洲死亡之心”。但去年6月以来,中石油在这两个国家的石油合作项目都相继建成投产。
这其中到底经历了怎样的艰辛?9月初,记者专程前往这两个刚刚建成的海外石油项目采访,一探究竟。
坚韧的拓荒者
在别人“吃剩的”、“啃不下”的区块建起大油田
在尼日尔和乍得,坚韧是中国石油[8.73 -1.02% 股吧 研报]人的标签。记者在采访中接触到非洲人,上至总统、总理等政府高官,下至普通的当地员工、街边商贩,都无不对中国人的坚韧竖起大拇指。
坚韧,首先体现在找油上。
找到石油,是石油开发的先决条件。对于尼日尔和乍得的油气资源,中石油不是最先来到这里的“拓荒者”,却是最坚韧的“拓荒者”。早在半个世纪前,尼日尔和乍得就已经有石油发现,可地下石油规模都多大、能否进行大规模商业开发,都需要进一步勘探落实。在尼日尔长达40多年的石油勘探史上,西方石油公司来了又走,不是打不出油,就是产油量太少、开采成本太高无法支撑商业化开发。在乍得,虽然西方公司已经钻探了油井、建成了小规模油田,但已经探明的可采石油资源也早已被“瓜分殆尽”,中石油能够获得的,只有别人“吃剩的”、“啃不下”的区块。
但中国石油人却找到大油田!凭借积累几十年、世界数一数二的陆相油田勘探开发技术,中石油成功对尼乍两国的陆相油田进行了勘探开发。在乍得,中石油获得风险勘探的H区块在过去40年的勘探中颗粒无收,搞科研出身的乍得项目总经理窦立荣带领科技攻关小组三年耕耘,首选出邦戈尔盆地作为勘探的突破口,叩开了亿吨级高产稀油大油田,这是20年来西非大陆上发现的最大油田。
中国石油人不仅在条件恶劣的撒哈拉大沙漠、在热带雨林中找到大油田、开采除了石油,还在沙漠中建起了炼油厂、机场。
中石油东方物探尼日尔项目8636地震队是率先挺进撒哈拉沙漠的中国物探队。刚开始几天都是狂风不断,搭起的帐篷不一会儿就被大风吹散,大家只好用床单把头包起来,躺在沙丘上休息。沙漠里50多度的高温,把人脸上烤得起皮。几天下来,物探队人人都瘦了一大圈,营地经理卢学明的圆脸都瘦成了长脸。
中石油尼日尔项目总经理付吉林至今记得,他进入沙漠的第一晚,住在一个草棚里,两张木板架起的小床,没有被褥,“天很凉,未见蚊子,从纸箱中翻出一袋方便面干吃充饥,一觉到天明”。
随后,付吉林和尼日尔能矿部长一起探讨机场建设,能矿部长对他说:“沙漠里没有土壤,你们是修不成跑道的。”但一个月后,这个沙漠腹地的飞机场就试飞成功了。原来,中石油人在沙丘之间的洼地找到一种灰分较高的沙子,飞机跑道顶层20厘米全部用它与水泥混合压实。从此,首都尼亚美到油田现场从过去开车走三天三夜,缩短为现在飞行三小时,中国石油人也发明了一种新的机场跑道。
如今,在中尼合作的阿加戴姆油田区块,中石油在沙漠中已经建起了一座飞机场、三个生产营地,有近十部钻机、修井机、多支地震队在该区块作业。中石油在过去三年内完成的工作量远远超出前作业者35年完成的工作量。
“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当这句塔里木油田的标志性口号出现在撒哈拉沙漠上时,就表明中国石油带来的不只是一个个庞大的集装箱、一架架石油开采设备,还有中石油人骨子里那种自强不息、敢于挑战的精神。
面对的自然挑战不仅仅有气候,还有各种疫病、毒蛇、毒蝎子等。马来热,这种别名“打摆子”的传染病通过蚊虫传播,在尼乍两国十分普遍,处理不慎还可致命,即便当时治愈,体弱时也极易复发。据不完全统计,一半以上的尼乍项目员工都已经得过该病。
正是怀揣着“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凭借深厚的技术积淀,中国石油人走向非洲的热带沙漠、稀树草原、原始雨林,在那里续写着挑战、征服大自然的神话。
诚恳的合作伙伴帮助尼日尔叩开了石油工业的大门,帮助乍得实现了能源独立
在乍得石油与能源部长的办公室,几幅照片特别惹眼。照片的主角都是中乍合作的炼油厂,或是在夜幕下灯光璀璨,或是在蓝天下绮丽壮观。“这是乍得能源独立的标志。”在乍得,许多人都自豪地说。
为何这座年产100万吨的炼油厂会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原来对于产油国来说,要想获得石油工业的丰厚利润、拉动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光有油田不够,还要有能生产成品油的炼油厂。而乍得,虽然自2003年起出口原油,但因为没有炼厂,成品油仍旧全部依靠进口。由于地处内陆,乍得的成品油价格远高于国际价格,是世界成品油最贵的国家之一。
2011年6月29日,中乍合作的炼油厂建成投产,乍得总统代比亲临现场并题词道:“我们赢得了能源独立战役的胜利,而这些得益于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作”。炼厂投运一年多来,生产的成品油已经完全满足乍得市场供给,其成品油价格下降了1/3,为乍得社会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中国在尼日尔的石油合作项目,也秉承“互利双赢、合作发展”的原则,在项目规划上坚持上下游一体化、在项目运营中谋求员工本地化。过去,由于尼日尔国内缺乏稳定运营的石油公司,留学归来的石油专业学生在尼日尔很难找到工作。如今,中尼合作项目不仅直接或间接为当地提供了5000多个就业岗位,还在尼日尔掀起了一股“石油热”。中石油已经连续两年在尼日尔大学开展不定期石油专题讲座,每次都吸引大量学生参加;尼日尔大学自己的石油专业也正在组建中;今年底之前,由中石油策划筹建的石油馆将在尼日尔首都亮相,届时更多的尼日尔人民可以近距离了解石油工业。
中石油帮助尼日尔叩开了石油工业的大门,帮助乍得实现了能源独立。如今,“宝石花”(中石油的企业图标)盛开在撒哈拉沙漠腹地,“非洲死亡之心”出现了强劲的能源脉搏。
对于这里的石油资源来说,中国石油人并非第一批“拓荒者”,却是最诚恳的“拓荒者”。他们坚持互惠互利、合作双赢,谱写出中非石油合作的传奇,为中非其他领域合作树立了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