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3年3月25日,正在坦桑尼亞進行國事訪問的國家主席習近平專程來到援坦中國專家公墓,緬懷為中坦、中非友好事業獻出寶貴生命的烈士們。習近平滿懷深情地說,40多年前,5萬多名中華兒女滿懷對非洲人民的真摯情誼來到非洲……他們中有60多人為此獻出了寶貴生命,永遠長眠在這片遠離故鄉的土地上。他們用生命詮釋了偉大的國際主義精神,是鑄就中坦、中非友誼豐碑的英雄……
連接東部和中南部非洲坦桑尼亞與贊比亞的千裡草原上,由中國人援建的“鋼鐵斑馬”——坦贊鐵路至今列車仍日夜奔騰不息。
作為為數不多全程乘坐過坦贊鐵路列車的中國記者,最難忘的就是那一路所見的中國“烙印”。從中國南車資陽機車廠的“火車頭”,到印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制”的枕木,再到鐵路沿線一排排中國建設者短暫居住的中式小屋……
這條鐵路凝聚了太多太多中國人無法割舍的感情與記憶。
異國青山埋忠骨,往昔崢嶸今猶酣
在坦桑尼亞達累斯薩拉姆西郊距離市中心24公裡的中國專家公墓裡,長眠著59位在援建坦贊鐵路中犧牲的中國專家和技術人員(另有一些烈士安葬在位於贊比亞的中國專家公墓內)。
墓地呈正方形,東西、南北各124米,佔地面積1.54公頃。草坪上整齊排列著花崗岩筑成的一座座墓碑,每一座都銘刻著烈士的姓名、籍貫、工作職務和生卒年月。
靳成威,1951年3月-1973年2月19日,遼寧省營口市人,援建坦贊鐵路中犧牲的年齡最小的烈士﹔
毛忠滿,1930年5月-1971年1月4日,遼寧省新金縣人,援建坦贊鐵路第一位犧牲在施工現場的烈士……
如果將這些烈士的事跡鋪展開,那將是共和國援外史上一段既悲愴又壯烈的記憶。正如公墓中的紀念碑所刻,“異國青山埋忠骨,往昔崢嶸今猶酣﹔巍巍德業馨赤土,未竟成真報九州!”
參與施工的中鐵四局有關人員回憶,當時該局各施工單位抽調精兵強將組建了一支1300人的隊伍,駐扎贊比亞納孔德至卡薩馬之間。
坦贊鐵路所經地區的地形、地質、氣象等自然條件十分復雜。線路跨越許多河川,穿過藤蘿交織的熱帶密林和天然動物區。大部分地區酷暑炎熱,氣溫最高可達40℃至50℃。沿線還經過許多荒無人煙的叢林草地,經常有毒蛇、毒蜂和毒蠍出沒。找樁、放線、定位,工程技術人員早出晚歸,每天一壺開水兩個饃,在曠野奔波達12小時。很多人全身長滿毒瘡,用手一撓直流黃水。
錢貝西大橋為贊比亞境內最大的一座鐵路橋梁,全長267米,水深達5.6米。為了建設這座大橋,中國援助坦贊鐵路技術組技術員李金玉和其他3名同事,在沒有潛水和水下照明設備的條件下,用繩子往腰間一系,潛入河中測量地形。由於多次下水著涼,李金玉患上大動脈炎,后因雙腿失去知覺而被截肢,終身癱瘓。木工蔡金龍患胃癌晚期,吃啥吐啥,仍忍著疼痛立模型、上腳手架,拽都拽不下來,最后硬被強行送回國內妻子身邊時,已形銷骨立。
1972年2月,正是北回歸線暖空氣南移的雨季,贊比亞卡魯魯河裡,水草底下由於淤積雨水和年復一年腐爛草葉層層覆蓋形成一望無際的恐怖沼澤,當地人稱這裡是“可怕的墳場”,祖輩從未有人涉足,聽說中國工人要穿過水草地,嚇得直吐舌頭。
中國援助坦贊鐵路技術組六分隊隊長盧少雲、教導員楊月亭決定集中力量,打破以往雨季不能施工的慣例,開展突擊施工,為鋪軌創造條件。施工兵分三路:一路挖水溝向外排水,一路挖淤泥,一路鋪柴排、回填片石、沙子。就這樣整整干了兩個月,很多人得了關節炎,有的得了敗血病,有的渾身起泡直流黃水,有的下身潰爛……
還有更多的故事,至今仍被不斷挖掘出來,感動著國人。
2013年清明節前夕,揚州晚報曾開展“尋找援建坦贊鐵路犧牲的烈士”活動。正是在這次活動中,中國援助坦贊鐵路技術組開山工王興國再次為世人所知。
王興國的老伴兒張雲華現在仍埋怨丈夫去坦桑尼亞是“偷偷走的”。1970年初,當王興國從單位回家告知要去非洲的消息后,張雲華的第一反應是不讓去,她不舍得丈夫去那麼遠的地方,而且當時兩個兒子都非常年幼,大的才3歲多,小的僅兩歲。
王興國告訴妻子,他是干部,又是共產黨員,既然國家安排了,就應該帶頭去。1970年10月,王興國悄悄離家,和1000多名同事一起乘坐“建華”號遠洋客輪,從廣州出發奔赴坦桑尼亞。
在泰興市民政局,人們從泛黃的檔案裡找到一份關於王興國的記錄。在這份1971年寫就的檔案裡,文章開頭是毛主席語錄——“我贊成這樣的口號,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另一句是“中國應當對於人類有較大的貢獻。”在上世紀70年代,幾乎所有的年輕人都會熟背這兩條語錄,對於王興國而言,如果前一句可視為其追求的境界,后一句則可解釋他緣何選擇要去非洲。
王興國將苦干精神帶到了非洲。檔案記載,“在依郎基二號隧道施工中,王興國不怕地理環境的復雜,不怕洞內水大、土質坍塌,和同志們一起三次戰勝了塌方。”“在搶挖土質洞門的基坑中,又是他和另外兩個同志剛吃過飯就去爭分奪秒地搶挖基坑。可是,正當他英勇奮戰時,突然發生塌方,被埋入土中,當即受傷。因傷勢過重,經多方搶救無效,他為支援世界革命獻出了寶貴的生命。”那一年,王興國35歲。
在搭乘坦贊鐵路列車時,我們遇到了一位56歲的鐵路工程師查馬,他已為這條鐵路工作了35年,幾乎經歷了坦贊鐵路的運營全過程。查馬說,他是中國老師手把手教出來的徒弟,他仍然清楚地記得他的第一個中國老師Mr.Liu,這位中國老師的嚴謹工作作風和熟練的技藝讓他受益匪淺。
“我從1978年就開始和我的第一個中國老師Mr.Liu學習,他親手教我如何制作鐵路零件,每制作完一個,他都要認真檢查,確定完全合格后,才會讓我制作下一個。正是因為他的嚴格要求,我才能夠一直勝任坦贊鐵路的工作。”查馬說。
盡管已無法查証查馬口中的Mr.Liu的具體名字,可我們在查馬話語中能感受到他對這位中國老師的深深感激。
還有什麼能超過這種友誼呢?
坦贊鐵路全長1860.5公裡,東起坦桑尼亞首都達累斯薩拉姆,西至贊比亞中央省的卡皮裡姆博希,通過坦桑尼亞的4個地區和贊比亞的兩個省,越過“地球的傷疤”——東非大裂谷,穿過高山深谷、懸崖峭壁、河流湖泊、森林草原與大沼澤地,地形地貌極其復雜,高低落差極大。一位西方工程師在參觀過坦贊鐵路后,感嘆地說:“隻有修建過萬裡長城的民族,才能修建出如此高質量、高標准的鐵路。”
援建的決策是怎樣作出的呢?
坦桑尼亞和贊比亞都是在上世紀60年代非洲民族解放浪潮中新獨立的國家。但是,由於一些國家的封鎖,這兩國的經濟發展面臨很大困難。因此,坦、贊兩國領導人向世界有關國家請求援建一條連接兩國的鐵路。一些西方國家考察后的結論是:修筑坦贊鐵路沒有經濟意義。
1965年2月,坦桑尼亞總統尼雷爾訪華。毛澤東在與尼雷爾總統會談時說:“你們有困難,我們也有困難,但是你們的困難和我們的不同,我們寧可自己不修鐵路,也要幫你們修建這條鐵路。”
作為坦贊鐵路的奠基者之一,近90歲高齡的贊比亞開國總統、南部非洲獨立運動領導人卡翁達在盧薩卡的住所接受我們採訪時,回憶了那段珍貴的歷史:“我和尼雷爾一同去西方國家,告訴他們贊比亞和坦桑尼亞需要這條鐵路。然而,西方國家拒絕了我們,告訴我們不要期望有這樣一條鐵路。”
“尼雷爾總統和我一同去北京見了毛澤東和周恩來。他們堅定地表示,‘我們和你們一同建這條鐵路。’於是,我們的中國兄弟姐妹們來了,我們一同拼搏。你看,這種友誼多麼單純。當其他人都認為不可能的時候,我們建成了這條鐵路。還有什麼能超過這種友誼呢?”
1967年9月5日,中國、坦桑尼亞、贊比亞三國政府在北京簽訂《關於修建坦桑尼亞——贊比亞鐵路的協定》。協定規定:中國提供無息的、不附帶任何條件的貸款9.88億元人民幣,並派專家對這條鐵路進行修建、管理、維修,培訓技術人員。
由此,坦贊鐵路建設正式啟動。中國先后派出5.6萬人次的工程設計和施工人員,高峰時,在現場的中國員工多達1.6萬人。1976年,坦贊鐵路全線順利完成工程收尾和設備安裝配套工作,整個建設隻用了5年零8個月。
30多年來,這條貫通東非和中南非的交通大動脈為非洲的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據統計,在過去30多年間,坦贊鐵路累計運送貨物2746萬噸,旅客4450萬人次。坦贊鐵路的建成也使贊比亞這個南部非洲內陸國家有了出海通道,在歷史上為這個非洲第一大產銅國的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中國人民竭盡全力援助非洲人民,非洲人民也全力支持中國人民的事業。1971年10月25日,當中國重返聯合國時,毛澤東風趣地說,是非洲朋友把我們抬進聯合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