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支朝气蓬勃的青年团队。中铁资源集团刚果(金)绿纱矿现有中方员工109人,其中35岁以下的青年员工78人,占总数的72%。
这是一支屡建功勋的青年团队。2010年初,为了积极响应“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在股份公司“十大杰出青年”获得者孙瑞文的带领下,绿纱矿的全体建设者怀着“开发资源、矿业报国”的雄心壮志,挺进非洲刚果(金),承担起开发绿纱铜钴矿业资源的光荣使命。3年来,他们坚持建设、生产、矿山综合治理同时抓,2011年实现了堆浸试生产,2013年3月达到湿法冶金系统试车条件。据悉,绿纱矿已经累计筑堆喷淋废矿63万吨,累计生产阴极铜6733吨;截至去年底,累计完成营业收入2.86亿元,累计实现营业利润1.12亿元。
因此,绿纱矿获得了“中央企业青年文明号”、“中国中铁党团共建创先争优示范团支部”、“青年示范岗”、“企业文化建设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
学习无处不在
一进入绿纱矿,就发现这里有浓浓的学习氛围。无论是“绿纱书苑”、“法语角”,还是“摄影爱好者之家”、“心理食堂”,无不体现着绿纱矿青年职工崇尚学习、热爱学习的强烈热情。
在刚果(金)分公司党委发起的“投身资源、立功刚果”主题活动中,绿纱矿组织青年员工围绕“投身资源为什么”、“来到刚果怎么做”两个主题进行大思考、大讨论,引导青年树立“为个人创造机遇、为家庭创造财富、为公司创造效益、为祖国创造荣誉”的“四为四创”理念。
针对队伍年轻化、当地雇员技能水平不高这一现状,绿纱矿广泛开展劳动竞赛、技术练兵、中刚方“师带徒”、劳动技能培训等活动,结成了包括电焊、测量、钳工等专业师徒21对,其中中方师傅带刚方徒弟13对,全部按要求签订了“师带徒”合同;相继组织了矿产资源专业知识、生产操作规范、安全规章、劳动技能等各项培训30余期,培训学员450余人次,其中专门培训刚方员工12次,覆盖率达100%。
为了起到更好地凝聚青年、团结青年、引导青年的作用,绿纱矿建设了海外“青年之家”,一方面,通过配备文化设施、购置大量报刊书籍,积极引导员工多看有教育意义的书籍、杂志和影视作品等;另一方面,利用晚间和业余时间组织青年员工开展大家喜闻乐见的活动,创办了硬笔书法培训班、应用文写作培训班,不断丰富青年员工的业余生活,提升员工的文化水平。
创造“绿纱速度”
绿纱矿全体青年员工紧紧围绕矿山建设,努力践行“开发资源、矿业报国”的责任和使命,充分发挥了青年队伍的排头兵、突击队和主力军作用。
困难中担大任,发挥青年排头兵作用。刚果(金)绿纱矿历史久远,周边居民达1000户之多,环境十分复杂。为了确保扩产建设的顺利进行,稳妥处理周边居民搬迁的工作,绿纱矿组织青年职工认真研读当地法律法规,了解当地风土人情,并主动联系当地土地局官员,在地方政府官员的带领下进村入户,对当地居民进行因势利导,合规合法地完成了700多户居民的搬迁工作,避免了群体事件的发生。
关键时显身手,发挥青年突击队作用。针对刚果(金)旱季滴雨不下、雨季天天下雨的气候特点以及经常停电的实际,绿纱矿全体职工不等不靠,分秒必争,提前筹划,灵活机动地组织生产和建设,组织青年生产突击队24小时待命,即使半夜三更来电也要在一个小时内恢复生产。为了抢时间,拼进度,后勤部门还把饭菜送到工地。在青年突击队的奋力拼搏下,绿纱矿仅用8个月时间就建成了磨矿-搅拌浸出-萃取-电积-尾矿压滤及辅助工程等一整套湿法冶金系统,在非洲大地上创造了矿山生产的“绿纱速度”。
建设中当主体,发挥青年主力军作用。难以想象,一个仅有50多人的管理团队,竟然在5个多月的时间里生产出3000多吨成品铜,其高效的管理是不言而喻的。在绿纱矿,一人多岗、一人多职、一专多能现象非常普遍。正是这种高效、集约的管理方式,在非洲的矿山建设中创造了“绿纱速度”,塑造了“中铁形象”。在生产经营组织上,绿纱矿按照精细化要求加强工序控制,提高组织协调能力,使生产计划、工序质量、生产进度过程严格受控,实现了均衡、持续、稳定生产。在设备管理上,他们充分挖掘潜能,积极推进设备基础管理和技改工作,健全和完善设备管理制度,确保设备正常可靠运行,努力提高生产效率,有效克服限电、废矿原料成分复杂等困难,千方百计多生产、快产出。在技术和质量管理上,该矿组成青年攻关小组,加强对现场质量的管理,对重点工序和重点质量问题实行专人负责、重点监控,在学习借鉴先进企业技术操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开展技术攻关,解决了许多技术难题,确保了矿山建设和生产顺利进行。
安全上当标兵,发挥青年监督岗作用。绿纱矿注重“青年安全监督岗”建设,突出强化安全宣传教育,强化责任落实,连续3年开展了以“安全发展、预防为主”、“安全责任、重在落实”为主题的“安全生产月”活动;通过在青年职工中开展“团员身边无事故”、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加强中刚方员工安全操作技能培训、防硫酸泄漏应急演练和总统大选期间应急演练、班前安全质量宣誓、安全质量大检查等系列活动,强化了全体青年职工的安全意识,筑起了牢固的“青字号”安全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