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文首页 > 考察调研

守望本土文化――非洲名作家阿契贝带给我们的启示

时间:2013-07-03 09:02:59   作者:   来源:中国网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雷霞):有着“非洲现代文学之父”和“非洲的良心”之称的尼日利亚著名作家钦努阿・阿契贝今年3月21日在美国波士顿去世。在西方文化占主导地位的今天,他的作品为世人还原了一幅非洲社会的真实图景,对非洲大陆乃至全世界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在北京大学教授魏丽明看来,阿契贝笔下的非洲,反映出的是他毕生对于非洲传统文化的执着守望。

北大外国语学院亚非系主任魏丽明教授的办公桌上高高地码放着阿契贝的作品。她如数家珍地一本本向记者进行介绍,对作品的喜爱溢于言表。

“《瓦解》、《动荡》、《神箭》、《人民公仆》,还有《荒原蚁丘》这是最新的一个版本,中国都翻译了。他的作品(在黑非洲作家作品中)在中国是译介得最多的,大家对他也都非常有敬意,在中国也特别受到学者的关注。所以在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主编的重现经典丛书系列所出版的不到30部外国作家作品中,阿契贝的作品就占到了5部。而且这些书卖得也挺好的,我们去书店第一版经常会脱销,还要去预订。” 

在亚马逊(中国)和当当网上,中国读者对阿契贝和他的作品也是好评连连。

“小说的技巧让人印象挺深刻的,也很喜欢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来,作者对祖国是很热爱的。”

“一部不可多得的关于非洲部族生活极具真实而动人心魄的小说”。

“这本书是非洲现代文学之父阿契贝继《瓦解》之后最好的作品,仅凭这两本书,阿契贝就应该得诺贝尔奖。可惜他不久前去世了。”

“第一次看到他的文章《我心中的尼日利亚》,就深深的被其爱国的民族思想吸引。他的书就像乞力马扎罗山的雪,是非洲的奇观。”

阿契贝的作品于上世纪60、70年代被引进到中国。在阿契贝的笔下,人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非洲。而在那之前,大部分关于非洲的文学作品都是由白人所创作,例如约瑟夫.康拉德的《黑暗的心》,而这类作品对非洲的描述不仅是带有偏见的,甚至是妖魔化的。在魏丽明教授看来,缺乏对非洲的了解其实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曲解。她说:“不知道还好了,他还说他知道。但他所知道的都是通过什么康拉德《黑暗的心》,就是西方作家笔下这种非洲的形象,是歪曲的、妖魔化的,神秘的、落后的、边缘的、没有开化的、野蛮人这样的表述。所以为什么我们有时说我们都是被边缘化的,被剥夺了语言,我们都是沉默的。但是现在通过阿契贝,我们发现,非洲人民是有自己的这种心灵的世界的,而且有他们的文化、他们的传承和文化传统。”

阿契贝反对西方作家对非洲的妖魔化,他想通过自己的作品向世界展示非洲真实的历史和现实,和他们丰富多彩的文化。在魏丽明教授看来,在世界各地土著文化受到全球化挑战的今天,阿契贝对本土文化的这一种坚守对所有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都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魏丽明说:“他对本土文化的一种坚守,对我们非西方的世界或者第三世界,其实是非常有启示意义的。西方文化现在占领着一种主流的地位,如果我们盲目的认可,盲目的去追随,对自己的本土文化没有一种赞美和深刻的理解的话,这样会导致自己文化根的一种断裂。”

文学有一种特殊的力量,文学作品的意义并不仅仅停留在阅读这个层面,而是思想的碰撞与交流。阿契贝用自己的作品向世界发出了非洲的声音。通过他的作品,人们可以走进非洲人民的心灵世界,了解非洲的历史和现在,展望非洲的未来。中国与非洲相距万里,地理的因素制约了双方在历史上的交往与相互了解。中非合作论坛以来,中非间交流与合作日渐密切,并且逐渐从政治、经济的层面向文化领域扩展。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开始关注和研究非洲文学,很多高校也纷纷开设非洲语言文学课程。不仅如此,越来越多的中国民众也开始走进非洲文化与文学这个瑰丽的花园。魏丽明教授认为,国与国之间文化领域的交往往往具有更为特殊和重要的意义。她说:“其实这种文学交流,或者说文化交流,它更是直指人心的。因为对它文化的一种关注、对它文学的一种了解,以及对它文明的一种尊重,这是一种互相的尊重。以前在我们没有了解黑非洲文学的时候,这是一片空白。在我们真正进入他们这个文学世界的时候,我们就觉得他们也是一个非常有文化底蕴的文明古国,他们的作家现在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也是达到了一个引领风潮的这样一个前沿的状态。文学、文化永远都是人民之间交流的一种金桥。如果能把这种金桥搭起来的话,我觉得它在外交上或者在国际关系上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英才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中非经贸发展基金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14059236号-1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