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中国又迎来非洲一位新任领导人――肯尼亚总统胡鲁・肯雅塔。肯雅塔于今年3月当选肯尼亚新一届总统,其父亲乔莫・肯雅塔是肯尼亚开国总统,有肯尼亚“国父”之称。肯雅塔此访恰逢中肯建交50周年,而巧合的是两国建交正是在其父任总统时实现,并且这也是肯雅塔任总统后首次对非洲大陆之外的国家进行国事访问(除中国外,肯雅塔此行还将访问俄罗斯)。非洲舆论普遍认为肯雅塔总统是明确地向全世界发出信号,“向东看”将是肯尼亚未来的对外战略重点。回顾近一段时期以来的中非关系,今年3月习近平在新任中国国家主席后的首访行程中即包含南非、坦桑尼亚和刚果(布)3国,并在南非邀请十多个非洲国家领导人进行早餐会。而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赞比亚总统萨塔、莫桑比克总统格布扎、埃塞俄比亚总理海尔马里亚姆、尼日利亚总统乔纳森以及肯尼亚总统肯雅塔相继访华。如此频繁的首脑互访和会晤背后凸显的不仅是中非友好交往的一种“惯性”,更是折射出双方对进一步扩大和升华战略共识与合作的强烈需求。
就目前的中非关系来看,经贸合作无疑是最大亮点,也是近20年来中国对非战略中最成功的一面。中国在2009年超过美国成为对非第一大贸易伙伴,到2012年中非贸易额则约为美非贸易额的两倍。据香港《南华早报》的报道,中国在非投资额和持有资产已超过在美国的投资额和持有资产。有数据甚至认为中非经贸关系对非洲的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0%。近年来,非洲各国政府制定的经济发展规划中,大多都把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首位,而这正是中国对外经贸合作中比较优势最大、能力最突出的领域。肯雅塔总统此行一个重要目的即是想让中国积极参与《肯尼亚2030远景计划》。该计划旨在到2030年让肯尼亚步入世界中等收入国家,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是重中之重。对中国而言,非洲毫无疑问是“机遇之地”。从各个要素看,非洲已经具备了经济起飞的条件。2001年至2010年全球经济增速最快的10个国家中有6个来自非洲。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1年至2015年,前10国中将会有7个非洲国家。
目前中国经济正步入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阶段。在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边际效应逐步减少,产业产能趋于饱和甚至过剩的情况下,非洲则是中国产业转移的机遇之地。尤其非洲在产业结构上和中国是一种“梯次承接”的关系,这不但有利于推动非洲的工业化,也是“中国制造”走向国际,占据产业链高端的良机。在新阶段,中非经贸合作更需要的是“质”的提升。尤其是在非洲资源、金融、物流、服务等关键领域,中国对比欧美的差距仍然较大,需要有更多的“华为”、“中信”这样的企业把中国的标准和设备带进非洲。
相比较经济层面,中国对非战略更需在地缘政治角度提升合作潜力。新时期下的中国对非战略,应跳出和逾越“中非关系”的范畴,而是从“中国与世界”的角度思考和明确非洲在中国对外战略和未来崛起道路上可以扮演的角色和作用。目前中国被部分西方舆论称为一个孤独的崛起大国,或是缺少真正“盟友”的大国。欧美与中国在国际政治与经济、意识形态等多个领域的分歧短期内难以消除,周边国家和中国涉及到的历史、领土等问题均多是结构性矛盾、涉及敏感的核心利益。但如果外交视野跳出周边和欧美,可以发现非洲与中国不存在任何核心利益冲突,非洲和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和安全上有着众多的共同利益。目前非洲处在多极化趋势和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国际转型期,中国需清晰地看到非洲在各种力量重组和博弈中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在国际政治新一轮分化重组中,拥有54个国家、一体化加速的非洲大陆不容小觑,不能忽视非洲在未来成为多极化中的一极的可能性。西班牙《外交政策》提出以中国与非洲为代表的南南合作正在国际格局中形成广大的“南方区域”。双方没有殖民和被殖民的历史负担,对改革现有国际秩序和反对“霸权主义”有着较高的共识,对对方不同政治体制、意识形态和文化传统有着更大的开放性和包容度。非洲这一支“友华”力量不但为中国成长为全球性大国提供了战略纵深,如能加以重视和精心谋划也可能成为中国在国际社会有所作为的“底牌”。
随着中非经贸合作的深化和大批中企、中国人“走进非洲”,中非关系的平衡发展显得更为迫切。经济的“走出去”需要政治、安全合作提供保障,需要文化的交往去弥补价值观上的差异,更需要法律制度的规范让“走出去”更加健康。近期中国人赴加纳非法淘金事件、纳米比亚查扣中国小商贩事件,以及之前赞比亚发生的中企与当地劳工的冲突,都集中反映了中国目前对非“走出去”是良莠不齐,有一大部分是无序和低端的。现在中非关系政治互动频繁了,但民间外交还需加强;经济关系紧密了,政治、安全合作还要跟上;利益诉求增多了,传统的感情资源不能丢,让中国和非洲能在国际舞台上成为真正的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