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经济技术合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以1955年万隆亚非会议为肇始,中国成为南南合作的积极推动者。自此以后,中国在关注自身发展的同时,以极大的热情为非洲国家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提供尽可能的支持。
如今,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非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成为一块充满机遇的大陆。一方面,这块大陆经济社会诸多痼疾依然深重,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教育赤字、发展不均衡等。
那么,作为非洲的传统合作伙伴,中国又将如何在非洲的未来发展中发挥作用呢?
发挥传统优势
经济技术合作是中国对非合作的优势领域,今后依然是中国援非重点领域。中国对非经济技术合作主要涉及基础设施建设、粮食安全、民生以及贸易领域等。
基础设施建设对于非洲减贫和发展至关重要。中国政府和金融机构为非洲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大量优惠性质贷款和商业贷款。像埃塞俄比亚亚的斯—阿达玛高速公路、喀麦隆克里比深水港等项目均由中国的优惠贷款支持建设。中国大型商业银行也在非洲开展了多项买方信贷,支持了加纳电网、埃塞俄比亚水电站等项目。2012年,中国企业在非洲完成承包工程营业额408.3亿美元,比2009年增长了45%,占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总额的35.02%。来自中国的资金、设备和技术有效降低了非洲国家建设成本,使非洲基础设施落后的面貌逐步得以改善。未来,中国将继续加大对非洲基础设施领域的支持力度,帮助非洲改善交通、通讯以及能源设施,推动非洲经济的发展以及一体化建设。
粮食安全问题是制约非洲发展的瓶颈。中国政府通过援建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派遣高级农业专家和农业技术人员,直接提供粮食援助等方式,帮助非洲维护粮食安全。2006年以来,中国已在卢旺达、刚果(布)、莫桑比克等国援助建成15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并正在规划实施另外7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同时,中国还向非洲派出农业技术组和数百名农业技术专家,提供政策咨询,传授实用技术,培训当地人员。如中国与乍得开展培育高产优质品种的农业技术合作项目,实现增产25%以上,推广种植面积500多公顷,培训当地农民数千人次。在2011年非洲之角遭遇60年罕见饥荒之时,中国向有关非洲国家提供紧急粮援和现汇,总额超过4亿元,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对外提供的最大一笔粮食援助。未来,中国将继续加大对非洲的农业援助力度,帮助非洲解决粮食问题,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发展水平不均衡导致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在非洲举步维艰。因此,中国对非合作将更加注重民生事业,将发展成果更多惠及非洲百姓。中国在非洲援建打井供水、经济住房、广播电信、文教场所等各类公共福利设施,改善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2009年以来,中国在苏丹、马拉维、津巴布韦、几内亚和多哥等国实施的数十个打井供水项目,为缓解当地人民吃水难问题发挥了积极作用。援建的南苏丹活动板房、贝宁校舍、马拉维农村学校等项目,对改善当地的居住和教育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010年~2012年,中国在加纳、津巴布韦等国援建竣工27所医院,向42个非洲国家和地区派驻有43支医疗队,累计诊治患者557万余名。此外,中国还通过开展治疗白内障患者的“光明行”活动、提供移动医院、建立双边眼科合作中心,以及援建新型诊疗技术示范与培训中心等,进一步提升中非医疗合作水平。
贸易能力低下是制约非洲实现均衡、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为此,中国将继续推动中非贸易发展,加强对非洲的促贸援助。目前中国已成为非洲最大贸易伙伴国。2012年,中国与非洲贸易总额达到1984.9亿美元,同比增长19.3%。同时,中非贸易占中国和非洲对外贸易的比重也有所上升。2000年~2012年,中非贸易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从2.23%增加到5.13%;占非洲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从3.82%增加到16.13%。自2012年1月起,与中国建交的30个非洲最不发达国家全部可以享受60%的输华商品零关税待遇。截至2012年底,有22个非洲受惠国累计受惠货值达到14.9亿美元,关税税款优惠9.1亿元。此外,中国还向非洲国家提供了许多与贸易相关的物资设备,包括商品检测设备、交通运输工具等。例如,中国向埃塞俄比亚提供了集装箱检测设备,为提升该国贸易产品检验水平和通关能力、有效打击走私行为发挥了重要作用。
拓展能力建设
除经贸领域外,中国对非援助逐渐向能力建设领域扩展,积极向非洲传授中国的发展经验,增强其自主发展能力。
2010年~2012年,中方向非洲国家提供各类政府奖学金名额共计18743个。截至2012年底,中国已向埃塞俄比亚、津巴布韦等16个非洲国家派遣408名青年志愿者。2010年~2012年,中国为非洲54个国家和地区举办了各类培训班和研修班,培训官员、技术人员等共计27318人次,涉及经济、外交、能源、工业、农林牧渔、医疗卫生、检验检疫、应对气候变化和安全等领域。
此外,中国还通过援非医疗队、农业专家,以及在非中资企业等多种渠道培训所在国人员,提高当地人员的技术水平。2009年,中国启动了旨在推动对非技术转让、中非科研人员交流、扩大共享科技成果的“中非科技伙伴计划”。截至2012年底,中国已在非洲国家合作开展资源卫星数据地面接收站等115个联合研究与技术示范项目。
未来,中国将加大对非洲的项目援助力度,增加一些综合性的援助项目,通过施工、监理、评估以及技术合作等环节全面提高非洲国家的运营和管理水平。例如中国援建的坦赞铁路项目,后续进行了15期技术合作,为非洲国家培养了几代的技术人员。
推进多边合作
在一些中非合作的非传统领域,中国也积极探索参与国际多边合作。
近年来,非洲大陆联合自强的步伐不断加快,经济一体化取得实质性进展。中国坚定支持非洲走联合自强之路,积极与非盟及非洲次区域组织开展多边合作。2012年1月,作为近年中国在非最大援建项目的非盟会议中心正式落成,中国宣布未来3年将向非盟提供6亿元援助。
在金融合作领域,中国是非洲开发银行、西非开发银行和东南非贸易与开发银行的成员国。自加入以来,中国已向非洲开发银行的软贷款窗口—非洲开发基金累计承诺捐资6.15亿美元,并参与了非洲开发基金多边减债行动,支持非洲减贫和区域一体化。
此外,中国还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国际减灾战略秘书处等国际组织合作开展气候变化与减灾合作。2012年,中国承诺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非洲技术援助活动捐资1000万美元,推动非洲国家宏观管理能力建设。在非洲安全领域,2009年~2010年,中国与英国合作,分别在中国和加纳举办了三期非洲国家维和警察培训班。今后,中国还将扩大参与联合国在非洲的维和反恐行动。
直面全新挑战
必须看到,中国在推动撒哈拉以南非洲减贫和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政府部门利益不断分野。中非合作论坛涉及中国20多个部级政府部门,虽然对非援助工作由商务部负责协调,但是部门间利益的冲突和调和仍然影响中国对非洲合作的高效开展。一方面,援助项目领域重叠和缺位现象难以避免;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对非合作规模的扩大,各部门都试图发挥更大的作用,导致对非援助工作的统合难度加大。
援助管理机制亟待调整。近年来,西方援助国特别是发展援助委员会(DAC)成员国不断加大对非预算援助,直接将援助资金注入非洲受援国的财政账户,并派驻大量人员监管受援国的援助资金使用,这有助于影响非洲国家政治进程,将民主、良政等原则注入非洲政治体制。但是中国由于援助机构的人员不足,一旦实施预算援助,则难以对受援国进行有效监管。这就导致了中国在非洲政治发展领域发挥作用有限。
企业社会责任难以监管。中国企业是中国对非援助和中非贸易拓展的主要承担者。而不论是中国的国有企业还是私营企业都是以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无法将国家战略置于经济效益之上。当前,部分非洲国家对中国批评,诸如向非洲输入抗疟假药、不遵守当地劳动法等,应归责于中国企业,这些都应妥善处理,有效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