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文首页 > 考察调研

非洲奴隶贸易四百年

时间:2014-03-17 13:31:50   作者:   来源:成都商报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多丽丝·莱辛曾经在非洲生活过很长时间,她说:“我觉得,非洲赠予作家们—无论他们是黑人还是白人—最大的礼物,就是这块大陆本身。”但对于美国密歇根大学史学博士、资深非洲史专家丽莎·A·琳赛而言,则远不止如此。

日前,丽莎·A·琳赛的新书《海上囚徒—奴隶贸易四百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翻译出版,为中国读者们审视这段历史提供了另一个角度的观点和丰富史料。

文/周莹

贪婪+体质,造就对黑人的奴役

持续四百年之久的关于“人”的贸易,让人不禁要问:为何发展出较高水准现代文明的欧洲人,热衷于这种极度落后的奴役制度?

琳赛在第一章就给出了答案:这一庞大的贸易体系背后,是欧洲人日益强盛的航海、探险、贸易和殖民能力,及其所带来的对人力资源的强烈需求。

在大部分学者看来,当欧洲人无法获得更廉价和更充足的其他劳力、且利润高于成本的时候,他们通常就会购买非洲奴隶。这一贸易最显著的影响之一,就是欧洲人在对美洲的“开发”中获利丰厚。这些财富,绝大多数都来自非洲黑人奴隶的艰苦劳作。

既然是在美洲,为何不征用当地土著?

答案令人悲哀:那些种植园主们也曾试过雇佣当地的白人,或者奴役美洲土著,但长期实践证明:美洲土著在鞭打和奴役下比较容易死,还是黑人奴隶相对结实、力气大并且温驯,可以使种植园主们的经济效益实现最大化。

抓卖黑人的,主要是黑人自己

这些结论不可避免地将整个奴隶贸易悲剧的矛头指向欧洲白人。可是,令人意外的是,琳赛在《海上囚徒》中道出这样一个重要事实:在非洲海岸参与奴隶贸易、将黑人同胞们送入这一悲惨、恐怖命运的,不但有着我们普遍了解的欧洲白人,更多的“推手”竟是非洲黑人自己。

后世的研究者们发现,当白人进行奴隶贸易的时候,根本不用到非洲岸上用大网掳掠精壮的黑人,他们几乎都是从沿岸的非洲黑人卖主那里购买奴隶,双方都出于自愿。

非洲人为何会出售“自己人”为奴隶?

琳赛告诉我们:首先,非洲大陆太广阔,语言、民族众多,每个种族和部族眼中的“自己人”,范围极其狭窄。并且他们本就广泛接受奴隶制度,因此,出售奴隶是首领损害对手、增强自身以及追随者实力的低成本途径。在非洲的很多地区,出售奴隶是被当地统治者以书面或口头的形式允许和认可的。

事实上,大多数被贩卖的奴隶都不是来自于原有奴隶群体,而是在因为政治、经济和个人原因发动战争时,俘获的战俘或绑匪。奴隶主或者说贩卖奴隶的黑人,在和欧洲商人的交易中获得枪支弹药、贝壳(充当货币)、纺织品、酒、烟草等。这些东西又被拿来当做奖励分发到权力者的代理人那里,用以巩固恩贡关系。

反抗比不过醒悟后的救赎

从斯巴达克斯时代起,就有反抗奴隶制度的暴动,但一直以来反抗的效果是微弱的。18世纪70年代,菲利普·利奥特,一位法国奴隶运输船上的二副承认,自己多次强奸黑人妇女,其中两名女奴之一企图反抗,被他打落牙齿;另一名10岁的女孩则被他连续强奸三晚。这致使她们最后被低价出售,两周后,其中的一名受害者死掉了,由此产生了经济损失,船长对利奥特进行了控告—通常而言,水手认为强奸女奴是不值一提的附带权利,但造成奴隶价值的经济损失则是糟糕的后果。

然而也正是在同一时期,新的时代潮流引导人们开始质疑奴隶制度存在的合法性。福音派教会传遍大不列颠王国及其北美殖民地,提供了一种人人平等的神,不怎么在意人类的所谓等级。美国独立战争受到这些新思想的复杂影响,同时也挑战了奴隶制度的思想和活动。

1787年,伦敦废奴协会设计了一个至今都广为人知的被枷锁的黑人形象,英国陶瓷制造业之父约西亚·韦奇伍德复制了这一形象,并加上了一句简单动人的告白:“难道我不是一个人、一个兄弟吗?(见左图)”从此,这句话成为废奴主义者和反奴隶制度者的宣言之一。

此后,随着法国大革命、海地革命、英国改革的爆发和推进,跨大西洋贸易日渐结束。废奴运动曾经是不可想象的,终于成为现实。同黑人贩卖黑人一样令人感慨的是,在解放黑奴的长期斗争中,也存在着诸多白人的努力。诚如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所说:“永远不要怀疑小部分有思想和有行动力的公民可以改变全世界。”

直到今天,非洲还有奴隶

这四百年悲惨、恐怖且重要的奴隶贸易,彻底改变了非洲和美洲的人口格局、政治格局,也为西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对欧洲国家如英国、法国等国而言,促进了他们的工业化。但对于非洲而言,损害已无法估量。

2006年12月2日,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废除奴隶制度国际纪念日上致辞说:“2007年3月25日,全世界都应该纪念英国殖民地废除奴隶贸易200周年,这个里程碑是强有力的标志,促使我们回忆数百年来与奴隶制度的斗争和进步—但也提醒我们注意,我们尚未完全消灭奴隶制度。”

四年前,笔者曾经在南部非洲津巴布韦和当地黑人一起工作过约一年时间。亲身耳闻目睹的,是不曾受过教育的黑人,到今天依旧依附于白人生活,做他们的佣人或花工,接受远低于市场水平的微薄报偿。在奴隶贸易鼎盛的18、19世纪,津巴布韦所遭受的灾难并不如西非及中非那么严重,但此后的殖民历史带来的创伤在其独立20年后,依然难以愈合。

诚然,在今天,非洲奴隶后裔在全世界范围内留下了很多如文学、艺术、体育、政治、诗歌、音乐等遗产。但我们不能忽视这样一个事实—奴隶制度和新形式的强制劳动、贩卖人口仍然存在于当今世界的部分地区:像位于西部非洲的尼日尔、毛里塔尼亚等世界上的一些最不发达国家,尽管在法理上于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颁布过相关法规废除奴隶制,然而其推行的力度及结果并不彻底。彻底消灭奴隶制度,依旧是这些国家未竟的事业,也是所有自由的人们应该予以关心和帮助的现状。

要理解非洲奴隶供应,我们必须意识到,离开美洲奴隶制度,“非洲人”这词在19世纪前几乎毫无实际意义。非洲是人类历史最长的大陆,其民族多样性世界居首。这里的人们说过(现在仍说)的语言高达数千种,信仰众多,服装和风俗各异,他们忠于不计其数的家族、宗族、乡镇、酋长和王国。


出售奴隶在非洲是合法的,但多数出口的奴隶不是来自原有奴隶群体,而是新成为奴隶的战俘,或购自绑匪。如欧洲或者其他地方一样,非洲统治者也因为政治、经济和个人原因发动战争:为扩大疆土,为报复邻国,为增加影响力,为获得重要资源或控制交通要道,或者为保护自己的地位而反对统治阶级里的其他竞争者。

非洲的广袤土地和多样人口,提供了一个令战争绵延不绝的环境。政治分裂太严重了,许多国家暗中敌对。而且,非洲国家发动战争,目标不是土地,而是人口,或把他们吸纳为部属,或掳掠为奴隶。

摘自《海上囚徒—奴隶贸易四百年》

作者:(美)丽莎·A·琳赛 译者:杨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英才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中非经贸发展基金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14059236号-1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