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将中非合作50多年的历史比作一幅画卷的话,政治支持、无私援助、投资贸易、基础设施援建、援外医疗等等或许是其上的片片云彩、朵朵繁花。但半个多世纪以来,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年,都有看似平凡的中非民众,用自己的人生轨迹,续写着这幅历史画卷。即便不够光鲜亮丽,仍值得细细品味。
“安全、形象、认真、谦虚、宽容”,这是南京农业大学教师黄海年逾90的父亲在他远赴东非赤道高原前赠予的10字家训。
去年3月到肯尼亚埃格顿大学工作以来,从事农业研究33年的黄海一直谨记老父亲嘱托,兢兢业业,不敢有违。他最大的愿望是为肯尼亚的农业发展做点实实在在的事。
他指导学生开展农业项目实习,为当地人编写农业教材,协助建立中肯农业技术示范园区,试验示范作物的栽培管理、观察记载……
经过细致的田间考察和研究,黄海建议针对不同生态环境特点,在肯尼亚引进和推广优良的作物,逐步配套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改变目前市场以洋葱、土豆和胡萝卜“老三样”为主的局面。
事实上,肯尼亚人对中国农业技术并不陌生,“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事迹,不少当地人都略知一二。黄海说:“中国先进的农业栽培技术、装备和品种资源,可以对非洲解决粮食危机产生积极重要的影响,中非合作机遇无限”。
此刻,埃格顿大学农学院的温室大棚里,中国农业专家培育的玫瑰花正含苞待放,不日将吐露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