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研究员 于蓉蓉
习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提出共筑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强调未来3年和今后一段时间重点实施“八大行动”。“八大行动”中,首个行动就与农业相关,包括明确了中国支持非洲在2030年前基本实现粮食安全,同非洲一道制定并实施中非农业现代化合作规划和行动计划,实施50个农业援助项目,向非洲受灾国家提供10亿元人民币紧急人道主义粮食援助,向非洲派遣500名高级农业专家,培养青年农业科研领军人才和农民致富带头人。粮食安全对于世界上所有国家都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未来中非将在确保粮食安全、加强农业交流合作等方面做出更多努力。
一、非洲国家供给侧结构问题引发粮食安全问题
根据粮农组织统计数据显示,世界长期受粮食短缺影响的人数从2015年开始不降反增。非洲特别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粮食安全状况不断恶化,这是全球饥饿人口增加的主要原因。粮农组织目前确定的处于严重粮食危机的19个国家中,11个位于非洲。
多数非洲国家在粮食安全问题上共同的特点是结构上的问题。进入本世纪后,境外资金不断流入非洲,使非洲各国经济快速发展,都市化率不断提高,许多农村居民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移居到城市。然而,都市化却为非洲带来了粮食安全问题。
从供给方面看,非洲并没有像亚洲一样有效开展“绿色革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亚洲农民之所以更容易接受“绿色革命”是因为地少人多,扩大耕地面积十分艰难,所以不得不提高单产。也就是说,是人口密度的上升促使农民接受更好的农业技术。但在非洲,农村人口密度不及亚洲各国一半,并且农村人口大量流入都市导致农业生产力严重不足,“绿色革命”难以有效开展。
从需求方面看,非洲经济发展使都市居民的收入水平得到很大提升,都市对粮食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但农村却无法满足激增的粮食需求。这让非洲各国对进口粮过度依赖、粮价颇高,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粮食不足而人口又持续攀升的大陆。粮食供给能力不足不仅威胁到非洲各国的粮食安全,对进口高价粮的过度依赖也可能会导致经济成长停滞。
二、非洲国家农业生产力不足致使对进口粮过度依赖
非洲各国对进口粮依赖过度问题一直存在,至今未得到妥善解决。即使在国际粮食价格高涨的时期,非洲各国虽备受其苦,但因为农业生产能力低下,并未找出走出困境的方法。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种植面积增长困难。非洲各国农业生产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可利用耕地面积近8亿公顷,而目前开发利用率只有27%。然而,在2008年全球粮食危机全面爆发,国际粮食价格高涨时,非洲各国粮食种植面积虽有增长,但增长有限、杯水车薪,无法反应到粮食价格上。这主要是由于农村劳动力不足,增长面积仅能维持农村自给自足。同时,非洲各国旱稻种植比例较小,而灌溉水田面积不可能在短期内扩大,且扩大成本高,很难影响粮食价格。此外,缺乏拖拉机等农用机械也是制约种植面积扩大的一大因素。
第二,单产提高不易。非洲各国单产依然徘徊不前,主要由于在农作物种植上,尤其是水稻种植,想要充分发挥化肥的效果需要完善的灌溉设施。而非洲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基本靠天吃饭、风险极高,并不具备充分发挥化肥作用的基础条件。
三、中国助力非洲各国解决粮食安全问题
农业合作是中非合作的重点内容,双方将重点加强在土地开发、农业种植、养殖技术、粮食安全、农用机械、农副产品加工等领域的合作。中国将与非洲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农业合作与交流,帮助非洲提高粮食产量,改善当地人民生活,共同应对粮食安全问题。
第一,加强技术援助,应对粮食安全。中国在水稻种植、家禽养殖及防治病虫害等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在非洲推广中国的农业实用技术,有助于帮助非洲国家发展农业和解决粮食短缺问题。同时,中国还将致力于建设好在非农业合作示范园区,完善道路、农田水利和灌溉等农业基础设施,积极鼓励和引导中非实力强、信誉好的企业入驻园区,从事农业生产、加工、仓储和物流,促进中非农业投资合作和农产品贸易持续健康发展,带动当地农民就业增收。
第二,推进人才交流,培养领军人才。自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以来,中国与非洲各国携手推进农业合作,广泛开展农业人才交流活动,为非洲国家培训了众多农业官员、技术人员,储备了一批非洲农业发展人才。今后,中国将进一步增加援非农业专家,加强农业技术联合研发和人才培养,传播中国经验、推广中国实践,帮助非洲国家提高农业自主发展能力。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农业资源稀缺的国家。然而,中国用占世界不到10%的耕地和6.5%左右的淡水资源,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这对非洲各国乃至世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价值。当前,“一带一路”倡议更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国家热烈响应,中非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正处于历史最好水平,这将推动中非农业合作成果更多惠及彼此农业农村发展、更好造福各国亿万农民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