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文首页 > 论坛会议

赵昌会:中国企业应走向非洲和拉美

时间:2013-01-24 16:43:39   作者:   来源:财新网

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格局悄然变化,中国在全球贸易、投资方向、货币体制方面的策略也在调整。1月16日,中国进出口银行首席国家风险分析师赵昌会接受了财新记者专访。赵昌会分析了目前几大经济体在全球经济、贸易、投资格局中的地位变化,他认为,美国和欧洲经济在短期内难以复苏,中国企业应该以排山倒海之势,将投资的脚步拓展到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

财新记者:美国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和中国也有着千丝万缕的经济往来。你如何评价美国的经济走势?

赵昌会: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2012年经济总体向上增长,但幅度远小于它自己的预期。在可预见的时期内,美国的债务问题解决不了,除了与财政悬崖相关的政策分歧之外,税收应该怎么办,医疗补助应该以多快的速度推进,在美国都尚无共识。

如今的美国已严重缺乏信心,这个国家100年来从未经历过现在这种内心深处怅然若失的状态。一方面预期到“最大经济体”的地位不保已经指日可待,一方面尽管国内消费还比较平稳,但外需,就是出口,除了对中国出口大增以外,对其他国家没什么起色。

这个时期,美国政府推出了很多对内的鼓励措施,以及对外国企业特别是中国企业的限制措施。但这都救不了美国。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如果没有重大技术创新,美国经济的增幅会很小,预计每年增幅在1.3%-3.5%之间,按照我们的预测,平均大约为1.8%-2.0%。

财新记者:那你如何展望欧洲经济的下一步走向?

赵昌会:现在欧洲不欢迎国际货币基金(IMF)介入欧洲事务,当然也更不需要世界银行帮助,所以欧洲在很多世界经济事务上十分尴尬。考虑到欧元区边缘国家(如希腊、葡萄牙和西班牙)造成的拖累,欧元作为货币将仍然存在,但很难以现在这种模式存在下去。可以说,欧元区之所以对希腊的欧元区地位誓死保卫,是因为它如果解除原来的承诺,就会集体违约,将创造非常不良的先例,让欧洲的信心危机进一步蔓延。欧洲现在是以整体下沉为代价,来捍卫这个统一。

此外,欧洲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几乎所有国家的劳动力平均年龄都在47岁以上,养老金、医疗保险等社会福利已经成了沉重的负担。政府预算难以为继,却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因此我认为,欧洲五到十年内,看不到明显的增长前景。

财新记者:阻碍欧洲国家向外发展经济最大的掣肘是什么?

赵昌会:欧洲现在处于政策非常不协调的时期。欧盟27个成员国,欧元区17个成员国,二者之间,欧元区成员国各国的法律和欧盟的一体化法律可以不同。总体上讲,这些国家的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但欧盟和欧元区法律的不匹配和各自内政上的优先考虑各异,导致他们相互之间的协调变得困难,外交上也做不到用一个声音说话。

欧盟和欧元区现在致力于在财政和政治上的更大统一。尽管欧洲主要国家的目标是一致的,即摆脱危机、重新增长、欧洲自立,但理论上和目标上的一致,不能保证各国政策和步骤上的协调。例如欧盟内部对于卫生、安全、环保有不同的标准,各国税率和海关程序也不同,因此货物在欧盟内部还达不到原先承诺和预期的自由流动。欧元区国家和欧盟国家受危机影响的程度不同,经济情况迥异,它们对区内贸易和外国投资态度也大相径庭,这就使得欧洲国家向外发展经济合作与贸易投资都受到内部的掣肘。

财新记者:欧美市场现在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持怎样的态度?

赵昌会:传统上,中国企业总是热衷于欧美市场,但对中国企业来讲,不能认为这些地方是发达地区就盲目一拥而上,其实这些地方有非常浓厚的保护主义,现在又增添了民族主义情结。

西方现在处于越来越不自信的状态。欧美对中国比较大规模的收购控制得非常紧,例如2年前,某中国企业想收购荷兰电缆公司,其中的特种电缆是一种高技术产品。于是股东就表示抗议,这件事就被搅黄了。

西方国家一般对中国国企怀有偏见,认为中国国企获得了很多补贴,并且是目不斜视、聚精会神执行中国“走出去战略”的经济动物。国企在发达国家的投资,往往被人认为是在推行恶意竞争策略,可能损害它们的国家安全等。包括在美国,很多中国企业都有过惨痛教训。

我认为欧美市场更适合民营企业。民营企业较为不显山不露水,在信息可靠的情况下,可以有目的地去欧美开展收购活动。

财新记者:如何评判欧美国家的“中国国企特权论”?

赵昌会:欧美国家认为,中国国有企业获得了很多补贴。但这是表面的甚至错误的观点。你怎么知道中国国企总能拿到银行最低利率贷款?实际并非如此。中国企业去海外投资也要充分地考虑和计算成本。中国的国企在海外市场如果希望有突破,要努力和外国企业开展竞争。虽然在中国是国有企业,但走出国门它就是当地国家的企业公民。在非洲和拉美,不论是中国的国企还是非国企,它们都很欢迎。所以建议国企可以更多关注这些地区。

财新记者:中国企业走出去未来应该着眼哪些国家和地区?

赵昌会:我一直倡导,中国企业应该去全世界寻找商机,而不仅仅瞄准某一个国家或地区。中国企业要勇于开拓新的前沿阵地。对国有企业来说,发达国家可以先放一放,建议从现在起,特别关注非洲、拉美,以及中国周边的亚洲国家。

未来中国和非洲的关系会得到迅速发展。如果中国向非洲转移一部分产能,同时有计划地培育一部分战略性中非联合企业,具有想象力的、大规模的基础设施也陆续跟上,那么,中国未来十年在非洲的投资达到1万亿美元是完全可能的。

表面看,非洲有饥荒、疾病、战争和恐怖活动,但其实风险要好控制得多,投资限制少,几乎所有行业、领域都可以进入。

中国的金融服务业必须转变认识,因为两眼只盯着发达市场已经不合时宜。目前已经有了初步的改进,例如,工商银行购买了南非标准银行20%的股份,虽然没有实际参加经营,但收益非常棒。此外,当地的华商有大量现金,此前许多人都靠地下黑市进行货币兑换流通,中国的银行是不是应该去当地发挥作用?对一些缺乏国际经验的地方中小银行而言,通过这种收购,可以一夜之间,摇身变为不可忽视的国际银行。

非洲和拉美拥有无限广阔的商机,而非洲此刻已经是中国的机会之乡。如今非洲很多国家的传统产业,例如香蕉、菠萝、咖啡、可可、钻石,多少年来,其贸易融资一直被个别西方银行牢牢把控,出口都是被法国巴黎银行和英国巴克莱银行垄断了。以前,中国企业和社会大众对非洲知之甚少,其中蕴含的很多机会,人们茫然不知。

此外,为了适应美国在亚太乃至印太地区的“战略再平衡”政策,中国需要迅速调整自己的地缘经济战略,以投资和贸易为核心,大规模、高强度、不间断地介入中国周边邻国的经济进程。我个人期望,在“十二五”期间,周边邻国能从中国吸纳5000亿美元投资。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英才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中非经贸发展基金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14059236号-1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