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文首页 > 论坛会议

中国经济发展和中非合作

时间:2013-09-02 09:54:12   作者:   来源:上海商报

开拓非洲市场对于所有企业来说应该是一个历史大潮,要坚持市场导向、政府指引、企业运作的基本原则,支持中国企业走进非洲。义利并举、互利共盈、平等合作和市场化运作是企业在非洲可持续性发展的保障。中国与非洲国家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中国的技术、资金和运作方式可以助推非洲工业化。以前我们对非洲注重的是扩大贸易产品出口,现在进行单体项目合作,将来应该从项目合作拓展到市场合作,鼓励相关产业抱团出海。
  劳动密集型企业可向非洲转移
  作者:林毅夫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是世界上最为贫穷落后的国家之一,人均收入不及撒哈拉以南非洲的1/3。经过33年年均9.8%的经济增速,2012年中国人均收入已达到6100美元,是非洲的4倍多,成为中等收入国家,堪称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
  我国现在的发展水平和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因此追赶潜力依旧巨大。从日本和东亚四小龙当年追赶的经验看,中国应该还有20年平均每年增长8%的潜力。如果中国能够深化改革开放,发挥后发优势,挖掘出增长潜力,完全可以实现十八大提出的2020年人均收入在2010年的水平上翻一番的发展目标。考虑到人民币升值趋势,2020年中国可望达到12500美元的人均收入,成为高收入国家。
  要实现经济持续较快发展,需要大力推动产业升级与结构转型。在迈向高收入国家的过程中,对我国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将面临工资成本迅速提高的局面。产业要升级到微笑曲线两端,即附加值较高的销售和研发领域,产业要转型到附加值更高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必须转移到其他地区。转移出去以后,关键的机器设备和中间产品还是会来自于国内,这样有利于国内产业转型。
  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海外逐步转移符合历史和经济规律。虽然我国东、中、西部的工资水平存在差距,但大部分中、西部的劳动力已经转移到东部沿海地区,再加上这几年交通基础设施改善得非常快,中国各地工薪趋近,因此国内转移的空间不大,到海外去是一个必然的选择。日本在上世纪60年代曾将劳动力密集型纺织业、电子加工业等转移到亚洲四小龙,四小龙在上世纪80年代又把劳动力密集型的加工环节用来料加工的方式转移到中国大陆。这种转移支撑了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产业升级和转型。所以,我国的产业向海外转移是符合历史规律、经济规律的必然选择。
  关于海外转移地点,非洲是一个重要选择。中国附近的越南、柬埔寨和缅甸等国人口规模有限:越南人口是8800万,柬埔寨人口是1400万,缅甸人口是4800万,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中国的加工制造业有大量的工人。根据卢锋教授研究,国内加工制造业雇佣劳动力应有1.5亿人之多。在这种状况下,把中国的加工制造业劳动力往越南、柬埔寨转移虽然比较近,但由于这些地区劳动力市场小,其工资也会很快上涨。对于有如此大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中国,“蓝天大海”只能在非洲。非洲有十亿人口,现在平均收入水平是中国的1/4,很多国家的收入水平甚至不及中国的1/10。转移到非洲可以一步到位地让中国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发挥掌握渠道和研发从而进入到微笑曲线两端的可能性,并获得最大的加工制造业基地。转移到非洲对我国的产业转型也会有很大的好处,生产规模扩大后对我国机械制造业和相关产品的需求会增长。
  2010年,埃塞工资在我国的1/8到1/10之间,大约是越南的一半,而其工人劳动生产率大约是我国的70%,与越南相当,所以埃塞在制鞋业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可是2010年,我国约有制鞋工人1900万,越南有120万,而埃塞8000万人口中只有8000位制鞋工人。我于2011年3月访问埃塞时,曾对埃塞前总理梅莱斯先生指出埃塞具有承接中国制鞋业的潜力,如果能够像我国国内发展工业园区的方式一样提供一站式服务,像我国国内省长、书记亲自去招商引资一样由总理亲自招商,派部长作为项目负责人来帮助这些企业解决投资上的具体困难,埃塞等非洲国家应该可以很快把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吸引过来。
  梅莱斯先生听从了我的建议,利用2011年11月去深圳参加大运会的机会亲自对制鞋业进行定向招商引资,最终邀请到华坚鞋业赴埃塞投资。2012年,华坚在埃塞投产两条生产线,雇佣600人,产品出口到美国市场。2012年12月,华坚在埃塞雇佣工人增加到1600人,当年出口额占埃塞皮革业出口的57%。目前,华坚在埃塞已雇佣2500人,并准备设立工业园区,在未来3-5年内发展成制鞋业产业集群,计划雇佣3万人,而整个集群可能雇佣多达10万人。华坚已成为非洲吸引中国制造业转移的成功案例。
  非洲是我国劳动力密集型企业走出去的蓝天碧海,它给我国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第二次腾飞提供了一个足够大的载体,也给我国产业升级和产业转型提供了巨大商机。劳动密集型企业向非洲转移,不仅对我国经济有利,还能够促进非洲的经济发展,提高非洲人民的生活水平,使我国能够贡献于人类的共同发展。习近平主席指出“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中国企业走向非洲,可以让我们向百花齐放大同世界的美好愿景迈进一步。
  中国企业在非洲的机遇与挑战
  作者:石纪杨
  国家开发银行国际合作业务局副局长
  非洲是一个多元化的大陆,体现在政治体制、经济发展程度、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地域环境和资源禀赋等各个方面。从社会经济发展指标来看,非洲堪称一块充满活力的大陆。2000年至2012年,非洲GDP年均增长率约5%,高于世界平均增长水平和非洲20世纪80、90年代的增长率。就发展前景而言,非洲也是孕育希望的大陆,2012年全球GDP实际增长率前20名的国家中有9个是非洲国家。非洲也是世界大国和国际政治势力竞相角逐的地方,传统大国和新兴工业国都不断加大对非投入。
  非洲是我国传统的外交战略基地,也是我国多边外交最为稳定的依靠力量。深化对非合作,可扩大中非双方战略空间和增强发展中国家对全球治理的话语权。伴随我国城市化、工业化对能源、资源以及粮食供应的需求拉动,非洲将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资源和原材料供应地,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转移的重要投资合作区域,也是我国最具潜力的商品、服务贸易和工程承包市场。
  非洲经济具有几个明显的特征。第一,殖民地色彩浓厚并延续至今,导致非洲生产和出口种类过于单一,生产与消费严重脱钩。第二,农业和能矿业支配经济发展。非洲工业化水平比较低,农业依然是多数国家的支柱产业,蕴藏着巨大的开发潜力,以石油、天然气、矿产品为代表的资源类商品贸易迅速增长。第三,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在不断增强。非洲经济取得长足发展虽然受益于过去十年间大宗商品价格的飞涨,但是自然资源对增长的贡献只有33%,其余来自交通、电信、制造业等行业。第四,多样化发展趋势明显。此外,非洲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全球投资者的目光,非洲是全球投资回报率最高的地区,导致国际社会对非投资迅速增加。
  非洲的将来充满了诸多机遇,包括人口红利期到来、中产阶级崛起、投资环境改善以及一体化进程加快等多个方面。非洲的人口红利是随着城市化进程而不断累积的,撒哈拉以南地区城市化速度比世界平均水平快一倍,到2050年城市人口将由三亿人口增加到十亿。非洲特别是西部非洲,人均国民收入增加,中产阶级正在崛起,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不断提升。为了吸引外资,非洲国家努力改善内部投资环境,外资增长也直接推动了法律、制度和市场建设,促进了非洲投资环境改善。最后,非洲区域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催生跨境互联互通,促进市场不断扩大并发挥整体合力,实现合作与互补。
  从产业来看,非洲的发展机遇主要体现在三大支柱行业上。首先是农业。非洲耕地面积广阔,日照充足,水资源丰富,随着先进设备和管理经验的投入,农业发展潜力巨大。其次是基础设施建设。非洲各国实现城市化和区域一体化的进程中,基础设施建设将成为拉动投资的主要动力。再次是能矿业。近年来非洲石油产量增长速度位居全球首位,天然气增长仅次于中东地区。到2015年,全球13%的石油产量将来自非洲。非洲也是世界固体矿业的仓库,黄金储量占全球40%,钻石占全球60%。
  看到非洲经济发展的诸多机遇,中国企业越来越多地实行“走出去”的战略,投资非洲。在探索和利用投资机会的同时,中资企业投资非洲不可避免地面临很多问题。就市场环境而言,大部分非洲国家国别经济规模小,政府财力弱,主权信用评级低,全世界39个重债穷国中有32个非洲国家。非洲市场还不发达,投资风险依然较大,法律制度不健全。受限于体制制约,目前非洲的中国企业大部分是中小企业,但由于资金渠道受限,投资保障体系不健全,阻碍了中小企业在非洲的发展能力。从中国企业本身的角度来看,投资非洲的大部分企业重贸易、轻投资,缺乏长远打算,普遍缺乏统筹和指导,部分无序竞争激烈。企业领导者的决策能力有限也常常成为企业成长的制约因素,领导者要么缺乏清晰的投资策略,要么对非洲投资风险缺少专业分析和理智认识。
  开拓非洲市场对于所有企业来说应该是一个历史大潮,要坚持市场导向、政府指引、企业运作的基本原则,支持中国企业走进非洲。义利并举、互利共盈、平等合作和市场化运作是企业在非洲可持续性发展的保障。中国与非洲国家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中国的技术、资金和运作方式可以助推非洲工业化。以前我们对非洲注重的是扩大贸易产品出口,现在进行单体项目合作,将来应该从项目合作拓展到市场合作,鼓励相关产业抱团出海。
  总之,中国企业走进非洲还要以更开放的姿态,参与主流市场,融入主流社会,并与主流企业接触,和当地政府搭建不同的平台。非洲跟中国是命运的共同体,既是市场共同体也是利益共同体,我们希望进一步推动非洲建设,帮助发展非洲,同时也进一步巩固中非双边合作。
  (本版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教授与国家开发银行国际合作业务局副局长石纪杨在日前举行的“CMRC中国经济观察”第34次季度报告会上的发言。)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英才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中非经贸发展基金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14059236号-1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