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在面临国内经济结构的改革,在管理层愿意接受适当放缓经济来为国内改革买单的时候,中国管理层更希望看到的也许是在保证经济一定增速情况下的改革。
控制盲目信贷,控制地方债,控制产能过剩,控制房地产市场过热,从只追求GDP(国内生产总值)到以GNI(国内总收入)作为未来经济发展衡量标准;所有这一切改革都有助于中国经济未来的持续性发展,但是此时此刻在改革中带来的阵痛必然会延缓经济的发展。因此,为了避免经济过分受改革影响而产生硬着陆的可能,中国管理层在有意识的推进“中国马歇尔计划”,通过“路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将中国的过剩产能带出去,从而在进行国内经济改革的同时而不至于过多影响国内经济的发展。
虽然大家都比较了解“马歇尔计划”,这边还是会简单简述一下。所谓的马歇尔计划,是二战结束以后,美国为了一方面输出自己的过剩产能——国内因为战争时期全面开动全国产能,需要通过输出国内过剩产能从而平缓产能的下降速度,使得国内经济软着路;另一方面,遭受战争重创的西欧国家需要美国的资本和商品输出来援助自己国家的经济发展。
现在中国的这个情况,有点类似当年美国版的马歇尔计划援助欧洲;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就是将国内的过剩产能通过基础设施和工程建设的方式向海外——欧亚非拉以及东南亚转移。而这一举措,必然就使得国内的水泥、钢铁、有色、建材、化工和光伏等行业受益于此重振“丝绸之路”的计划。
中国和非洲一直保持着紧密的贸易合作伙伴的关系,近几十年来,中国一直致力于在非洲投资,从基建项目的承建到油井和铜矿的勘探和开采。根据2013年中国国务院《中国与非洲的经贸合作白皮书》,中国在非洲的直接投资(FDI)在2009-2012年间的年增长率达到20.5%。
今天这篇微信就通过数据来展示一下,中国在非洲进行的投资现状,以便找出对外输出产能的有利经验和弥补不足之处。
从图1A和图1B看到的是中国在全球的一个对外投资总额FDI的占比情况,2013年中国国务院发布的中非经贸合作白皮书显示,截至2012年,中国对非直接投资累计达212.3亿美元,主要集中在能源和矿产资源领域,中国企业在非洲已完成了总额为408.3亿美元的建筑承包工程。虽然图1A显示中国对非直接投资仅占中国海外投资总额的3.5%左右,但由于外汇管制的原因,以及许多FDI都是通过离岸中心(例如中国香港、英属维尔京群岛和开曼群岛等)进入非洲,因此,很难跟踪这些资金的最终去向。具体可以通过图1B了解到中国对其他地区投资占比的具体金额。
图2的数据采用自定期发布并更新的《中国全球投资追踪报告》(China GlobalInvestment Tracker),此报告用Dereck Scissors方法统计整理数据,涵盖了企业并购交易和建筑承包工程,监测财务承诺(未实际支付的资金),并只记录金额在1亿美元或以上侧重资源领域的交易。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在非投资额(不含承包工程)为194.9亿美元,而2006年的这一数字仅为55.4亿美元,增长明显。
另外,通过表1可以看到中国对非的兼并收购项目涉及金额,以及图3展示的Dereck Scissors的数据是中国自2006年以来的对全球的投资占比情况;自2006年至2014年7月,中国对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承诺投资额为1504亿美元,高于全球其他地区。
接下来,图4A和图4B是按行业分布展示的,中国在非投资情况占比汇总。金属和能源行业是中国在非投资的重点,分别占中国在该地区直接投资总额的41.3%和40.2%(见图4A)。此外,中国在非的绿地投资主要集中于实体基础设施建设,例如承建港口、公路、铁路、水坝、通讯网络、发电站、机场以及政府设施等等。如将工程承包计算在内,交通运输是中国对该地区直接投资的第二大领域,占投资总额的25%(仅次于能源的36%;见图4B)。
最后,通过图6来了解一下,中国在非洲各个国家的投资情况占比,其中南非(89.4亿美元)、尼日利亚(75.5亿美元)、几内亚(74.1亿美元)和刚果(金)(62.7亿美元)为主要受益国(不包括工程承建)。
以上几张通过数据展示的图表只是中国在非洲投资的一个现状概括,接下来用表2简单总结概括一下中国在非洲投资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以作为中国开展对外投资的借鉴经验。
中国在非洲投资的不足、优点和注意事项总结—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