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关系应加强话语权建设
贺文萍
在过去十余年里,中非在贸易、投资、承包合作、发展援助等各个领域均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中非双边贸易额从2000年的100亿美元跃增到2011年的1600多亿美元。如今,中国已成为非洲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国,非洲已成为中国的第二大工程承包市场和第四大海外投资目的地。
2012年,中国龙年新春伊始,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率中国政府代表团赴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出席非盟第18届首脑会议,出席了中国援建的造价8亿元人民币的非盟会议中心的落成典礼,并宣布了中国未来3年将向非盟提供6亿元人民币援助的新倡议。
然而,就在人们欢庆雄伟的非盟会议中心建成投入使用之时,苏丹和埃及先后传来中国工人在当地遭到绑架的消息,这又让国人真切地感受到中国企业和中国工人“走出去”的风险以及中非关系中仍存在的隐忧。
事实上,中国长期以来海外利益的拓展主要体现在经济层面。因秉承“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原则,中国多年来虽然在一些国家和地区逐渐积累了经济方面的权重和影响,但在政治、安全、外交以及话语权等方面的影响并未同步发展,与西方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未来中非关系的发展,除继续在经贸合作方面做好做实以外,还特别需要在话语权以及安全方面多下功夫。
首先,话语权的扩大、提升和掌握并不是简单的争夺“麦克风”的问题,而是要扩大和深化中非之间沟通和交流的范围和领域,特别是要就“人权”“主权”和“民主”等思想领域方面的关键和核心问题展开充分讨论并形成共识。
长期以来,西方国家高举“民主”“自由”和“人权”的大旗,堂而皇之地长久占领着舆论高地并把中国、俄罗斯等与其政治治理模式不一致的国家都打入“非自由民主”的另册。中国则一直秉承谦虚与低调的传统,在“不干涉内政”和“尊重各国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原则下,埋头实干抓生产,促经济。
如今,西方一边享受着“中国制造”的物美价廉的商品,另一边却轻易地把“环境污染”“资源掠夺”和“新殖民主义”等一顶顶帽子扣到中国的头上。而这些如“狼来了”一般的呓语,经过不间断的重复,也逐渐渗透到了非洲的语境和观念之中。
事实上,中国在非洲的思想领域发挥并提升我们的影响力应当是大有可为的。由于中非之间在历史遭遇、发展阶段上的相似性,中非之间在“人权”“主权”方面有许多共识。与西方片面强调人权的普遍性、个人性、至上性和政治性相比,中国和非洲等发展中国家更应强调民族权利等集体人权和发展权等人权的经济属性。
即便在“民主”“自由”等思想理念上,中国也可以解放思想、大胆地与非洲精英阶层展开经验交流和多渠道的对话。如同股票和市场并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属品一样,民主、自由与人权也不是资本主义的独享物。
如今,始自华尔街的金融危机、西方的经济衰退、中国等新兴国家成功应对危机的冲击并保持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等等,这些因素的叠加已经在非洲催生了一种“向东看”的政治思潮。中国应紧紧抓住这一历史契机,从思想上争取非洲精英层,为掌握话语权打下思想基础。
其次,随着在非中资企业和务工人员的日益增多(目前中国人在非洲已有近百万之众,在非洲投资兴业的中国公司已逾2000家),在非中国人及中资财产的安全保护问题也需引起高度关注。
政府不仅需要加大外交部和各驻非使领馆的领事保护工作力度,协调与所在国政府的关系,还要跟各部落、武装势力的领导人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扩大接触面,增加信息来源。企业则需加大对安全成本的重视程度,提高在安全和风险防范方面的投入和主观能动性。个人也需多了解所在国的社会及文化,包括一些当地方言及习俗,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另外,未来在探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如何加强中非之间的安全合作时,也要引入保护中国企业和中国人安全的内容,从机制上探讨安全问题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