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文首页 > 中非新闻

别样的文化感动

时间:2012-02-24 11:15:07   作者:   来源:

回首2011年,对于非洲来说,是一个不平凡而收获的一年。首先,非洲作为中国的好兄弟,在中非文化交流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合作,可谓成果丰硕;其次,非洲在艺术传播、文化旅游、城市化进程,以及推动人类和平发展方面也有不俗的表现。
  在人文、教育等领域,中非在2011年继续保持密切合作。首届中非青年领导人论坛、首届中非民间论坛、首届中非智库论坛、中非合作圆桌会议第二次大会先后举行。中非合作论坛这一系列分论坛的建立和机制化进一步拓宽了双方的交流领域。
  在文教方面,“文化聚焦”、“中非联合研究交流计划”等项目实施顺利。中国向非洲国家提供的政府奖学金名额在2010-2011学年达5710个,提前两年完成了中方提出的5500人的目标。中国在非洲的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总数增至28个,遍布非洲21国。
  其中,由文化部等9部门联合主办的“中国文化聚焦”活动,是中国政府为兑现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和第四届部长级会议承诺,于2008年推出的对非年度交流活动,迄今已成功举办四届,成为新时期中非文化交流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品牌项目。根据2009年中非合作论坛《沙姆沙伊赫行动计划》,中非共同打造的文化交流品牌活动“中国文化聚焦”今年在非洲举办。在《沙姆沙伊赫行动》框架下,围绕“欢乐春节”、“中非文化聚焦”、“中非人士互访”三大品牌,中非文化交流硕果累累。在2011年所进行的近130个文化交流项目中,在非洲多国引起强烈反响。
  作为“2011中国文化聚焦”的重要活动之一,9月,“风从敦煌来”——中国甘肃艺术团在肯尼亚和厄立特里亚进行访问演出。《千手观音》、《琵琶舞》等以敦煌为题材的舞蹈引来了观众的热烈掌声;由中国演员和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学生用斯瓦希里语共同演唱的肯尼亚民歌将整场晚会推向了高潮,让中肯两国青年的心贴得更近……
  此外,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非洲屋脊埃塞俄比亚大放异彩。中国剪纸(浦江剪纸、乐清细纹刻纸)、杭州刺绣、黄杨木雕、东阳竹编、浦江麦秆贴、西湖绸伞、丝绸织锦、萧山花边、王星记扇子、象山竹根雕、龙泉宝剑、温州米塑、温州夹缬等精彩纷呈的浙江非遗展示,让当地人大饱眼福。
  文化交流互鉴成为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支柱;中非文化交流为中非关系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在非洲有一个流传甚广的笑话:如果你要把什么藏起来,不让一个非洲人找到,就藏在书里吧,因为他永远也不会去翻书。在非洲,谈起读书,人们似乎觉得那只是来这里旅游的白人们的事:穿着卡其布服装、戴着宽边遮阳帽,拿一本《东非地区观鸟指南》或是海明威的《非洲的青山》,一边品着咖啡,一边悠闲地翻上几页。因为非洲历来重视历史、文化和习俗的口头传承,书本似乎从来就不重要。
  近年来,随着非洲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中产阶级人数的扩大,阅读正在成为非洲人,特别是一些都市白领的生活习惯。因为种族的认同感,非洲人在阅读中对关于非洲人自己、特别是关于成功的非洲人的书特别感兴趣。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最大的Prestige书店,每周畅销书排行榜前十名中曾同时出现鲍威尔的 目前,肯尼亚有1200多家书店,基本覆盖了全国的图书销售市场。越来越多的作者参加新书签售会这样的活动。组织换书、借书、售卖二手书的Book Villa俱乐部,也在《我的美国之路》、曼德拉的《与自己的对话》、奥巴马的《无畏的希望》等多本黑人名人的传记。非洲人逐渐发现,曾经口传心授的非洲智慧,也需要书本上的最新知识加以补充。内罗毕市中心落地生根。阅读文化,已经在非洲从无到有、艰难起步。
  中非出版业合作是中非文化交流的又一创新渠道。2011年5月25日,中国浙江出版联合集团与内罗毕大学合建的非洲第一个中国文化出版中心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成立。中心成立不到半年来,除已与内罗毕大学出版社以及肯尼亚文学出版局签订出版协议外,中国文化出版中心已于今年先后出版了《非洲常见疾病预防与治疗》、《中国书法艺术和硬笔书法指导》两册图书。
  中心还筹划出版帮助外国学生解决汉语学习过程中常见问题的《外国人学习汉语手册》及汉英斯3语版《汉语口语手册》。肯尼亚文学出版局出版部官员麦克·奥马克说,中国文化出版中心落户肯尼亚必将在肯尼亚、在非洲通过阅读点燃新的汉语热和中国文化热。
  无独有偶。南非华侨华人工商联合总会会长庄斌官创办的中文图书馆于12月11日开放。它是南非华侨华人创办的非洲第一家中文图书馆,也是首家海外创办的免费中文图书馆。该馆丰富的馆藏不仅成为南非华侨华人了解和学习中华历史文化的好途径,而且图书馆向南非当地所有人敞开大门,对当地人了解中国文化大有裨益。
  “这是一部追溯非洲文明奇迹的舞蹈史诗;一次零距离全景观感受非洲艺术的时光之旅;34位全非洲最优秀的艺术家;3800场世界巡演记录;10年踏遍五大洲近百个舞台;足以环绕地球一周跳出血汗的舞蹈脚印;非洲人民最为纯洁的美好家园梦想”……当看到这些内涵丰富的数字时,我们对非洲艺术家传播非洲艺术的执著精神感到由衷的钦佩。
  《非洲脚印》根据南非诗人唐·马特拉的史诗作品《索菲亚传奇》改编,全剧时长90分钟,它追溯了非洲文明的诞生历程,并以音乐歌舞剧的形式呈现在舞台上,被誉为非洲“舞之魂”,堪称“大河之舞”非洲篇。作品跨越远古与现代,节奏鲜明、妙趣横生,再现了从非洲远古先人狩猎种地、钻木取火的劳动生活场面,到现代非洲人激情涌动的精神风貌,凸现了非洲人豪爽、热情奔放的民族性格,也展现了非洲歌舞艺术的独特风格和魅力。
  为庆祝《非洲脚印》诞生十周年,2011-2012年《非洲脚印》豪华版以200名非洲艺术家的庞大阵容展开世界巡演,中国的首站是广州,令中国观众大饱眼福。
  该剧被南美、欧洲和远东的观众们誉为“人民的音乐歌舞史诗”,并曾获得南非“最佳年度音乐奖”、“最佳音乐表演团体奖”和“最佳灯光设计奖”等多项大奖。
  制作人劳瑞表示,我们非常高兴能向世界展示“非洲脚印”,也欢迎大家走进南非感受南非,亲眼目睹我们国家的变化,这正是“非洲脚印”的目的所在。我们比以往更加壮大和成熟,已经为把非洲艺术推向世界艺术舞台做好充分准备。
  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境外旅游中选择文化体验游的游客比例将会达到35%。为此,非洲各国决心抓住机遇,纷纷推出文化遗产游和特色文化游“大餐”来助推经济发展。
  如每年9月是南非的遗产月,2011年南非“遗产月”活动在东开普省启动。为了发展革命历史旅游、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政府还确定了一条“民族解放遗产旅游线路”,并号召各地在每年“国家遗产日”前夕的9月23日,为民族解放运动的英烈扫墓。
  被誉为“ 非洲缩影” 的肯尼亚旅游局出台的“2010-2015 战略发展规划”,为发展文化旅游注入活力。按照奥班德和同仁们的构想,旅游局将和文化部等政府部门以及国家博物馆等公立或私营性质的文化机构合作,“富有创造性”地将这些文化历史遗产整合打包,作为新的旅游产品,“推销”给外国游客。
  肯尼亚旅游局资深官员凯齐娅·奥班德说:“肯尼亚不是只有草原和动物。在东非地区,我们是拥有最丰富文化资源的国家之一,考古学已经证明了肯尼亚在人类起源史上的地位。”
  奥班德指的是1984年8月,古人类学家理查德·利基在肯尼亚北部图尔卡纳湖区发现了“图尔卡纳男孩”,那是一具距今约160万年的古人类化石,堪称史前人类最完整的骨架。如今,这具化石被当作“镇馆之宝”珍藏在肯尼亚的国家博物馆里。
  奥班德介绍说:“肯尼亚有42个民族,有的仍然保留着丰富的文化传统,比如马赛人,他们简直就是肯尼亚在世界舞台上的形象代言人。其他民族也有令人称奇的民俗传说、舞蹈音乐,或者仪式庆典,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自豪的遗产。”在推介马赛文化上,肯尼亚全国的旅游纪念品市场,甚至郊外汽车加油站的卫生间旁,不仅处处能看到马赛人健美修长的身影,而且能发现众多琳琅满目的马赛人的手工艺品:小到只有半个手掌大的马赛人画片,大到比真人还高的马赛人木雕,真是不一而足。
  旅游局官员奥蒙迪说,对肯尼亚来说,文化旅游不仅能够给各个部族带来经济上的实惠,开拓繁荣整个国家的旅游市场,而且有助于让国民对自己的文明产生自豪感和归属感,从而提升整个国家的凝聚力。
  2011年,是国际森林年。对于卢旺达来说,有着特别的意义。在继2008年曾获得联合国“人居奖”,被誉为世界上最环保的非洲国度之后,今年,又获得世界级大奖。2011年9月21日,一项关于森林立法与政策的全球大奖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揭晓。卢旺达从17个候选项目中脱颖而出,卢旺达国家森林政策荣获2011最佳未来森林立法与政策奖。尽管面临不断增长的人口和土地的压力,卢旺达却使其森林覆盖率减少的趋势得到逆转,目前的森林覆盖率达到了37%。生物多样性公约执行秘书艾哈迈德·朱格拉夫曾在2011年2月访问卢旺达,她说:“卢旺达修复与恢复自然的政策通过从边境到边境恢复计划,为健康的、具有适应力的未来社会打下了基础。我希望这能成为许多国家的榜样。”2011年3月,在德国柏林旅游贸易展览会上,卢旺达被列为非洲最佳参展国。卢旺达旅游局局长塞特·鲁加姆巴说,卢旺达连续3年被列为非洲最佳参展国是对其文化及旅游业成就的认可。目前,卢旺达正着力发展生态旅游,如银背山地大猩猩已成为卢旺达旅游业的支柱。通过特色旅游来弘扬本国文化,力争打造成非洲的瑞士。
  2011年,是南非城市国际化进程加速的一年。从某种程度上说,南非的经济腾飞得益于城市的特色发展及由此而带来的旅游业的繁荣。11月初,南非旅游局首席营销官Roshene Singh宣布,在国际设计联盟大会上, 开普敦成功获封2014世界设计之都称号。德班是世界公认的“会议圣地”,以拥有世界上最为绿化的会议中心著称。在德班于11月底举行第十七届联合国气候大会之后,这个城市的世界知名度和美誉度也一路攀升。
  2011年,说起非洲有影响力的人物,有三个人堪称传奇。为了表彰她们在人类和平事业,以及女性安全和权益的非暴力斗争方面所做的贡献,2011年格林尼治标准时间10月7日,在挪威首都奥斯陆传来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三位女性共同获得今年的诺贝尔和平奖。她们分别是:有非洲“铁娘子”之称的利比里亚女总统埃伦·约翰逊·瑟利夫(Ellen Johnson-Sirleaf)、有“和平斗士”之称的利比里亚活动家莱伊曼·古博薇(Leymah Gbowee) 以及也门记者兼妇女权益活动家塔瓦库·卡曼(Tawa kkul Karman)。
  埃伦·约翰逊·瑟利夫(Ellen Johnson-Sirleaf),出生于1938年,2006年1月正式宣誓就职利比里亚总统,她也是非洲历史上第一位民选女总统,被人们称为“非洲铁娘子”。莱伊曼·古博薇(Leymah Gbowee),出生于利比里亚中部地区,是非洲和平主义活动家,在利比里亚第二次内战末期组织了和平运动。她动员妇女跨越种族与宗教的界限,为结束利比里亚的长期内战作出重要贡献。塔瓦库·卡曼(Tawakkul Karman),是也门著名记者兼人权活动家,2005年,她创建了无枷锁女性记者人权团体(WJWC),致力于提倡人权活动。塔瓦库勒·卡曼在也门妇女争取权力与民主的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
  这些杰出女子奋斗不息的精神深深地鼓舞和影响着世界女性,对人类的和平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英才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中非经贸发展基金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14059236号-1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