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经验启迪非洲复兴_中非友好经贸发展基金会 - 中非经贸发展基金会
新华社内罗毕12月25日电(记者李生江)在离中国万里之遥的非洲大陆,如今随处可见中国人的身影,听到中国人的声音。他们可能是游客,可能是商人,也可能是维和官兵或援非医疗队成员,或者是当地中资企业的员工。
无论身在哪个国家,从事的是什么工作,他们都是中国对非洲真实亲诚政策的践行者。在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时刻,他们也在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向非洲民众传递着中国友谊,为非洲发展提供中国动力。
11月19日,在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港,坦桑尼亚海军官兵列队迎接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医院船。(新华社发)
【“中国,好!”】
11月26日,东非坦桑尼亚,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医院船完成首次环非洲访问,离开达累斯萨拉姆港。
此行历时近百日,航程1.3万海里,为吉布提、塞拉利昂、加蓬、刚果(布)、安哥拉、莫桑比克、坦桑尼亚的民众提供诊疗服务达5.2万人次,手术246例。在许多非洲国家民众心中,和平方舟医院船就是一艘“希望之船”“友谊之船”。
8月中旬,西非塞拉利昂首都弗里敦持续大雨,引发的泥石流吞噬了1000多条生命。灾难发生后,中国驻当地企业成为最早赶赴现场的外国救援队。第二批中国援塞军事医学专家组也迅速反应,积极救治,防治传染病。
塞拉利昂总统科罗马说:“中国永远是塞拉利昂最可靠的兄弟。在塞拉利昂经受埃博拉打击的时候,中国率先给予了援助。泥石流灾害发生后,中国也率先伸出援手。中国的援助总是这么及时,塞拉利昂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为抗击疾病和灾害,中国向非洲伸出援手。为帮助非洲维护和平稳定,中国也在积极行动。
8月1日,非洲之角吉布提,中国驻吉保障基地部队正式进驻营区。这是中国首个海外保障基地,其建成有利于中国军人更好地在亚丁湾和索马里海域开展护航行动及人道主义救援。
10月10日,在苏丹南达尔富尔州尼亚拉,联合国和非洲联盟驻达尔富尔联合特派团总参谋长鲁塔哈(前左)为中国赴苏丹达尔富尔维和官兵佩戴勋章。(新华社发)
在南苏丹,在马里,在刚果(金),“中国蓝盔”成为最受欢迎的人。他们用实际行动为非洲国家打击极端主义、维护地区和平、保护人民生命安全作出了贡献。完成联合国维和任务之余,他们还尽己所能为当地民众排忧解难。在任务区,常有当地人主动向中国军人问候:“中国,好!”
【“中国式繁荣”】
为帮助非洲经济社会发展,中国授鱼授渔从不藏私。
5月底,由中国企业修建的连接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和该国东部港口城市蒙巴萨的蒙内铁路竣工通车。这是“一带一路”建设和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十大合作计划”的重要早期收获。
2017年5月12日,一列列车从肯尼亚蒙内铁路沿线的马泽拉斯铁路大桥上驶过。(新华社记者陈诚摄)
这条完全采用中国标准的电气化铁路,深受当地民众喜爱,极大地便利了沿线居民出行。自开通以来,安全、准点运营的蒙内铁路已运送旅客逾60万人次,平均上座率约95%。
在科特迪瓦萨桑德拉河流域,被称为西非“三峡工程”的苏布雷水电站11月2日举行竣工典礼。这一中非基建和产能合作的标志性项目预计年发电量1190千兆瓦时,能有效缓解当地用电紧张状况,并带动大量就业。
刚果共和国总统萨苏高度赞赏中国的对非政策:“中国有句古话叫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我们一直期待在南北合作框架下能够有更多技术转移,遗憾的是西方国家总是口惠而实不至。但是中国从来都说到做到,主动伸出援手,帮助非洲各国实现自主发展,我们从对华合作中获得的成果是实实在在的。”
在7月举行的第29届非盟峰会上,联合国常务副秘书长阿明娜·穆罕默德专门提及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称这是当今世界最为宏大的基础设施建设倡议。她呼吁非洲国家把握这一历史机遇,并以此带动非洲大陆的一体化进程。
麦肯锡咨询公司6月发表研究报告说,中国企业给非洲带来了投资、管理经验以及创新活力,促进了非洲经济发展。在贸易、投资、基础设施、融资和援助等方面,中国都是非洲的前五大合作伙伴之一。“中国在非洲的这种参与程度没有哪个国家能与之匹敌。”
2015年9月20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体验城市轻轨的当地民众走出列车。由中国公司承建的这条轻轨当天正式通车,成为非洲大陆首条正式投入运营的现代化城市轻轨。(新华社记者孙瑞博摄)
在非洲,埃塞俄比亚常被外界视为与中国发展轨迹非常相似。该国过去十多年来年均经济增速达10%,正在创造非洲大陆上的一个经济发展奇迹。此间商界领袖泽梅德内·那加图表示,埃塞俄比亚吸收了中国发展的经验,同时融入了本国特色。
与此同时,卢旺达、肯尼亚、乌干达、安哥拉等非洲国家也越来越多把目光转向中国。这些国家研究、学习“中国道路”,经济发展好于其他非洲国家,英国《金融时报》将此种现象称为“中国式繁荣”。
非洲经济研究联盟负责人莱马·森贝特认为,中非伙伴关系建立在互相尊重和追求共同梦想之上,非洲国家在实现经济多元化、区域一体化以及国家治理等方面,不妨更积极地把目光转向中国。(作者系非洲总分社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