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洲的这些日子将成为我人生最宝贵的财富,虽然苦,但是很值得!”此刻坐在蕉岭县人民医院检验科办公室的丘海峰回想起在非洲的日子,用朴实的几句话表达了他内心最真诚的想法。
就在三个多月前,1月22日上午10点多,随着航班平稳降落,24名援非医疗队员抵达梅县机场,他们陆续走出机场,终于见到了阔别许久的家人,笑声和眼泪交织在一起的场面令人动容。而在这群人当中,就有来自蕉岭县人民医院检验科的检验师丘海峰。
越过三大洋三大洲,横跨半个地球,在离祖国18000公里的巴塔驻点,丘海峰和同事们一起,圆满完成祖国交予他们的任务,在艰苦的环境里践行着医者对职业和人类生命的神圣承诺,更用爱浇铸起友谊的桥梁。
既是医生又是采购员、搬运工
丘海峰2002年大学毕业后便来到蕉岭县人民医院检验科,一晃已经过去十多年了。2016年,当他听到梅州正在组织赴赤道几内亚的医疗队时,他主动请缨。
“我的爱人非常支持我的决定,孩子也正在上高中,很懂事,也非常支持我,所以我就报名了,很幸运被选上了。”丘海峰说,家人的支持更坚定了他去援非的信心。
在他的印象里,非洲是个陌生又神秘的地方,虽然已经做好了吃苦的准备,但下了飞机,来到驻地时看到的场景依然让他大吃一惊,“当地人民的生活真的很艰苦,有些村庄还没有通水通电,我们所在的医院算是当地比较好的了,但设备、器械什么的还是非常老旧、落后。”
在巴塔只有两个季节,雨季和旱季,遇到雨季的时候空气非常潮湿,衣服、床褥经常都是湿湿的,旱季的时候太阳又非常猛,而这些都还是次要的,经常停水停电的问题更是让丘海峰和同事非常困扰。
“医疗需要用水,生活需要用水,但整个巴塔地区没有一家正规的自来水厂,经常说停水就停水,我们后来成立了水电组,专门解决这一类的问题,停水的时候水电组的队员要跑到一二十公里外的地方载水。”丘海峰说,当地的水合乎标准的不多,有些水腐蚀性大或重金属超标不能使用,而有些井水里则会有带吸盘的虫子。
在巴塔驻点,11名队员的身份既是医生,又是水电组的“搬运工”,还是采购员、农夫。“我们自己去买菜,有些蔬菜可以自己种的我们就自己种。”丘海峰笑着说,他和同事一起开垦菜地,种蔬菜自给自足。
虽然在那里条件艰苦,但丘海峰和同事很快就适应了,在工作之余还不忘关心国家大事。他说,在住的地方有电视,只有一个台——中文国际,他们有空就会看,关心着祖国的一切。
据了解,广东从1971年起承担国家向赤道几内亚提供医疗援助的任务,此次是继1981年、1994年后,梅州市第三次派员参与国际医疗援助,派出医务人员涉及内分泌、心血管、内科、外科等11个科室。
时刻面临感染疟疾的危险
丘海峰是检验科的检验师,每天的日常工作之一就是抽血、验血,这在国内是一项非常安全的工作,在巴塔却危机四伏。据了解,当地的病人艾滋病毒携带者高达50%,传染病在这里非常普遍。
“有一次我们给10个当地人做体检,才4个人合格,2个检出携带艾滋病毒,2个感染了梅毒,2个带有乙肝病毒。”丘海峰说,因此他每次给病人做检查都会带好手套,经常消毒器械,做好各项防护措施。
丘海峰回忆,当时医疗队中有一名成员在给病人诊治时,不小心被破旧的器具割伤,胆战心惊地过了2天后,被告知那名患者并未携带艾滋病病毒,才终于松了口气。
“虽然我们并没有‘谈艾色变’,但诊疗时什么意外都可能发生,我们能做的就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保护好自己,平平安安回去。”丘海峰说。
除了艾滋病,丘海峰和同事每天还得面对分分钟得疟疾的可能。“我还算幸运的,得了3次疟疾,有同事得过最多5次的。”丘海峰说,得这病的频率就像在国内得感冒一样。
在赤道几内亚的一年半时间里,医疗队里的每一个人都曾染疟疾,“疟疾虽然在中国几乎见不到了,但在当地却非常常见,主要通过蚊子传播。巴塔的蚊子特别多,特别是傍晚,防不胜防。”
的确,疟疾对于当地人来说,就跟国内的感冒、发烧一样常见,但医疗队的人在国内从未感染过这种病。所以,当发烧、无力、怕寒怕热、浑身不适……种种症状袭来,让人难受不堪。“虽然频率跟得感冒一样,但却比感冒更难受也更危险,最严重的时候我出现了耳鸣、血尿的症状,主要是吃的药有副作用。每次好了以后还要担心十天半个月又要感染。”丘海峰说。
就算被蚊子叮咬后没有得疟疾,身上也是会起红疹,一开始丘海峰和同事还想点蚊香驱散,结果发现当地的蚊子“百毒不侵”,令他们非常无奈。
技术过硬得到当地人认可
每天上午在医院上班,下午出门诊是丘海峰在巴塔的日常工作。初来乍到的中国医生想要得到当地医生和患者的认可并不容易,他们都是通过无私的付出和扎实的技术一点点获得的。
“有一个男的来抽血,体型比较胖,他说他平时都要扎2至3针才能找到血管,我帮他抽的时候一次就完成了。我告诉他抽好的时候他还没有反应过来,他说一点都不痛。”丘海峰说,从那以后,有比较难搞定的患者当地的医生都会叫他过去帮忙,这是对他最大的认可。
除了日常工作外,丘海峰还遇到过突发的状况。有一天下午,来自一家中国远洋公司的海员打车到超市买东西,结果出租车由于太破旧失控冲到了七八米深的海里,车上有5个人,出事地点距丘海峰所在的医院仅有3公里左右,大使馆马上联系了他们。丘海峰和同事拎上急救包以最快的速度赶到了现场,对打捞起来的伤员进行救治,他们的表现得到了当地人和大使馆的肯定。
由于巴塔的医疗条件有限,丘海峰并不能像在国内一样有专业的仪器辅助检验。在那里,他都是使用从国内带过去的试纸进行检验。“条件就是如此,我们只能克服。试纸没有机器那么准确和便捷,但通过认真对比分析还是可以得到相对准确的结果”。
跟当地医生交流,到乡下去义诊是丘海峰融入当地生活的方式,除了工作上技术的交流,他和同事还会带着小礼物去当地医生的家里做客,跟他们聊天交朋友,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离家18000公里,丘海峰对家人的挂念、只能通过手机聊以慰藉,遇到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他便和同事一起包饺子、写对联,过“既简单又隆重”的节日。
●南方日报记者 陈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