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青在线
在“非洲屋脊”埃塞俄比亚有这样一群青年人——他们是中国速度的创造者,是中国文化的传播者,是中国精神的践行者,他们更是中非友谊的使者。远离家乡,肩扛重任,他们都有哪些故事?
克林图工业园项目
克林图工业园项目由中国中铁四局承建,它是目前埃塞俄比亚在建最大的工业园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埃塞首都亚的斯亚贝巴规模最大的一个工业园。不仅可以有效缓解当地就业压力、吸引外资、刺激工业发展,也将很大程度上提高当地医疗产业的发展,改善当地药品匮乏、价格高昂的现状。
90后女孩有态度
朱玉婷
90后,大学毕业就到委内瑞拉,现在是中铁四局埃塞克林图工业园项目劳工管理员。
克林图项目是目前中资企业为埃塞建设的最先进的工业园,工程现场的当地劳工占总人数95%以上。做劳工管理工作,对一个年轻女孩来说并不容易,特别是思想观念、文化差异等方面,让中埃员工双方沟通很艰难。
埃塞人喜欢享受人生,常常干了一个月活儿,拿到工资就消失了,等到把口袋的钱花光了,又突然出现在工地上。对于这种情况,朱玉婷想过很多办法,耐心帮助他们,慢慢改变他们的习惯。这个1992年出生的女孩儿非常勤奋,不仅很快熟悉了当地的劳工法律法规,更摸索了一套跟当地劳工打交道的办法。
朱玉婷:我想90后在社会中能得到进一步认可。
90后正逐步在社会中承担着重要角色,就像60后、70后、80后一样,还有正在长大00后,代际没有标志,成长需要理想。
功夫小子爱中国
士杰
埃塞俄比亚人,7岁开始学习中国长拳,读过孔子学院,在天津留过学,回国后又返回中国,参加湖南电视台一档外国人在中国的节目还拿过一等奖。现在是中铁四局埃塞克林图项目的翻译兼材料员。
从中国留学回到埃塞后,埃塞俄比亚第一大学亚里斯亚贝巴大学邀请士杰到大学任教。但是,他选择了中铁四局的工地,因为他想到中国企业学习管理,积累经验。在士杰心目中,接触中国和中国人,是他改变人生的机遇。
在公司受重用的士杰,跟当地的同龄人有很多不同,无论他的面部表情、坐姿、手势动作,都很接近中国人。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发展经验的认同,让他也拥有了不同的审视视角。士杰说:“我去中国后,思想很不一样。了解一个国家怎么发展,埃塞很多技术没有,要像中国一样努力工作。”
埃塞近几年发展非常快,像士杰这样的年轻人也非常富有激情,中国力量正在激活古老非洲的创造力,埃塞高原也正在醒来。
远方的家
王全林 何漫夫妇
王全林,中铁四局埃塞俄比亚克林图市政分部的安质部长。他的妻子何漫,在工程部做文员,辞职来国外工地上班之前,在一所中学当物理老师。夫妻两决定一起出国,把孩子从合肥送回湖北的十堰老家。
平时王全林夫妇都是中午一下班,就和在国内的儿女视频。快过年的时候,工地上太忙了,中午没时间,只能等下午下了班,埃塞和国内的时差是5个小时,小两口没顾上吃饭,就赶紧打开视频,而那个时候国内已经晚上11点钟了。远在万里之外,他们太想老家的孩子了。
克林图项目是埃塞启动全国工业的一个重要工业园项目,要求特别高,工期非常紧,王全林整天在工地上跑。赶工期的克林图工地,每天晚上都是不眠之夜,这天晚上,王全林一直加班到深夜零点,跟丈夫一起工作,何漫对丈夫有了更多的理解,也有了更新的发现。
这对工地上的情侣,是项目部唯一的夫妻档,也是工地上特殊的风景。事实上,他们二人就是中铁四局建设者的一个缩影,因为有了他们,项目这个大集体更像是一个家。
追随师傅的徒弟
奥利
土生土长的埃塞俄比亚小伙,却是工作上为数不多可以让师傅放心的徒弟。按他师父朱星宇的话说,奥利是个聪明的徒弟,可以独当一面。
朱星宇是埃塞俄比亚克林图项目技术管理员,日常主要是跟监理打交道。由于埃塞俄比亚使用欧美标准由来已久,为了推行中国施工方案和施工工序,沟通起来有时就像信号不好的手机,不仅卡,而且卡着卡着就掉线了。后来,朱星宇偶然发现,奥利是个“吉祥物”,凡是有他在场,遇上再严苛的监理,验收都能顺利通过。这是因为当地人之间的沟通效率和效果要高得多。
虽然当地人给奥利开的工资更高,但他却只愿意跟着中国人做事,因为可以学到更多。奥利喜欢也信任教他技术的中国师父。李星宇说“你把奥利教会了,即使你回国工作了,过两年再来,你说我这里有个工作,他肯定会义无反顾的过来找你。”
幸福菜园
鲁许根
在来非洲之前是安徽省枞阳县一个山村的村支书。在干旱少雨的埃塞俄亚比高原上打理菜地,跟国内完全不同。
中资企业到非洲以后,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吃菜问题。当地人没有吃绿叶蔬菜的习惯,菜市买不到青菜。几乎所有大型中资企业到非洲,首先要做的一件要紧事儿,就是先开一块菜地种菜。
埃塞人主食英吉拉,由苔麸发酵制成,外观类似布满细洞的大摊饼,味道偏酸,触感绵软,通常配合酱料食用。在鲁许根眼里,如果埃塞人像中国人一样勤劳,他们的食材应该更好更丰富。
鲁许根每天晚上都要写首诗,他喜欢用诗歌表达感受。一首《幸福菜园》,被项目经理发现后,制成招牌,公开发表在菜园的栅栏上。但他在诗里写得最多的,还是在埃塞未能实现的抱负。他希望有一天,能像在国内一样,带领埃塞农民致富。
鲁许根,这位曾经在基层工作了几十年的村支书,自然而然地把他在中国农村的致富经验带到了非洲。除了教当地人种菜,他还看到当地大量土地没有利用,也非常希望能够指导他们多种地,多收粮,希望当地人早日脱贫,尽快富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