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文首页 > 中非新闻

大力促进中非人文交流和文明互鉴

时间:2022-09-26 17:54:44   作者:中国非洲研究院   来源: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高度重视非洲在我国外交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元首外交引领新时代中非关系健康稳定发展。2018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话中提出,重点实施对非合作“八大行动”,宣布“中国决定设立中国非洲研究院,同非方深化文明互鉴”。2019年4月,中国非洲研究院成立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主席发来贺信,指出“新形势下,中非深化传统友谊,密切交流合作,促进文明互鉴,不仅造福中非人民,而且将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作出更大贡献”。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贺信和关于中非关系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大力促进中非人文交流和文明互鉴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以元首外交引领新时代中非关系发展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各种挑战和风险层出不穷,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与非洲发展互为机遇,也都面临各种挑战,共同的机遇使中非关系更加紧密,共同的挑战使中非团结更为必要。习近平主席高度重视对非工作,亲自擘画、亲力亲为,以元首外交引领新时代中非关系发展。习近平主席担任国家主席后,首次出访便选择了非洲,此后多次踏上非洲大陆,访问坦桑尼亚、南非、刚果共和国、津巴布韦、埃及、塞内加尔、卢旺达和毛里求斯等国。非洲各国领导人纷纷来华访问或者出席国际会议,习近平主席都予以热情接待,进行会谈会见。

  习近平主席高度重视中非合作论坛工作,连续出席2015年约翰内斯堡峰会、2018年北京峰会和2021年第八届部长级会议。北京峰会期间,习近平主席出席近70场双多边活动,同与会非洲领导人会谈会见,创造了中国领导人主场外交会见外方领导人的纪录。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习近平主席主持中非团结抗疫特别峰会,并通过视频、通话等方式与非洲领导人保持高层交往。元首外交是国际交往的最高形式,有着其他交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和战略价值。通过元首外交,中非政治互信不断增强,为中非各领域合作进行顶层设计,为中非关系发展指明方向。

  基于对时代潮流和世界大势的把握,通过丰富的外交实践,习近平主席就中非关系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倡议,为进一步做好对非工作、引领中非友好合作关系发展、推动构建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对于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成为新时代中非合作的宏伟奋斗目标。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访问坦桑尼亚时首次提出中非从来都是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断。2018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提出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2021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上提出携手构建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中非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越来越丰富,目标越来越明确,路径越来越清晰。中非命运共同体包含六大方面内容,即责任共担、合作共赢、幸福共享、文化共兴、安全共筑、和谐共生,六位一体,相辅相成,有机联系。这是中非命运共同体基本纲领,是中非双方共同奋斗的宏伟目标,为新时代中非合作规划了路径。

  习近平主席提出“真实亲诚”理念和正确义利观,成为新时代中非合作的总体指导原则。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访问坦桑尼亚时首次提出“真实亲诚”政策理念。“真实亲诚”基于中非友好的历史传统,体现了中国与西方截然不同的对非政策理念。正确义利观讲求义利相兼、以义为先,政治上主持公道、伸张正义,经济上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国际事务中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习近平主席特别指出,中非关系最大的“义”,就是用中国发展助力非洲的发展,最终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正确义利观是对中国传统义利观的继承和创新,它颠覆了西方传统利己主义思想,超越了西方狭隘国家利益观。“真实亲诚”和正确义利观成为中国加强同包括非洲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的重要指导原则。

  习近平主席提出建立和发展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成为新时代中非合作的重要战略定位。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以来,中非关系实现了从新型伙伴关系到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再到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三级跳”跨越式发展。在2015年12月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出将中非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为此做强和夯实“五大支柱”:坚持政治上平等互信,坚持经济上合作共赢,坚持文明上交流互鉴,坚持安全上守望相助,坚持国际事务中团结协作。在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指引下,中非合作的内涵更为丰富,领域更为宽大,层次更为提升,主体更为多元,前景更为广阔。

  中非关系不是一天就发展起来的,更不是什么人赐予的,而是中非风雨同舟、患难与共,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从而孕育出历久弥新的中非友好合作精神。中非合作论坛已走过20多年历程,成为引领中非合作乃至国际对非合作的一面旗帜。从“十大合作计划”到“八大行动”再到“九项工程”,中非合作不断拓展升级,硕果累累。“一带一路”倡议在非洲基本实现全覆盖,成为造福中非人民的共同繁荣之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非患难与共、守望相助、携手抗疫,谱写了中非友好合作的新篇章,生动诠释了中非友好合作精神,有力证明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正确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努力推动中非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

  习近平主席高度重视中非民心相通工作,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努力推动中非人文交流和文明互鉴,促进中非人民相互了解,增进中非人民友谊,为新时代中非合作行稳致远创造有利条件,提供精神滋养。

  在坦桑尼亚尼雷尔国际会议中心的演讲中,习近平主席强调,中非关系的根基和血脉在人民,中非关系发展应该更多面向人民,指出中非人民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只要不断加强人民之间的交流,中非人民友谊就一定能根深叶茂,强调要更加重视中非人文交流,增进中非人民的相互了解和认知,厚植中非友好事业的社会基础。在刚果共和国议会的演讲中,习近平主席指出,中非关系发展既需要经贸合作的“硬”支撑,也离不开人文交流的“软”助力。人文交流将为中非关系发展提供丰富的文化营养,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关于中非文明互鉴,习近平主席强调,我们都为中非各自灿烂的文明而自豪,也愿为世界文明多样化作出更大贡献,指出要促进中非文明交流互鉴、交融共存,为彼此文明复兴、文化进步、文艺繁荣提供持久助力,为中非合作提供更深厚的精神滋养。习近平主席这一系列重要论述,为促进中非人文交流、深化中非文明互鉴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和行动指南。

  人文交流与合作是新时代中非合作的重要内容,是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重要组成部分,是中非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支柱。近年来,中非在文化、教育、科技、卫生、媒体、智库、青年、妇女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日益扩大,取得积极成效,从而使中非关系的社会民意基础不断夯实巩固。截至2020年12月,中非签署并落实了346个双边政府文化协定执行计划。中国在毛里求斯、贝宁、埃及、尼日利亚、坦桑尼亚、摩洛哥等国设有中国文化中心。中国大力支持非洲教育发展,帮助非洲培养急需人才,为非洲国家提供了大量政府奖学金,支持非洲青年学子来华留学。中国支持30余所非洲大学设立中文系或中文专业,配合16个非洲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非洲合作设立了61所孔子学院和48所孔子课堂。2012年起,中非双方实施“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搭建中非高校交流合作平台。2018年以来,中国在埃及、南非、吉布提、肯尼亚等非洲国家与当地院校共建“鲁班工坊”,为当地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向非洲国家派遣中国医疗队是中非开展时间最长、涉及国家最多、成效最为显著的合作项目之一。多年来,中国累计向非洲派出医疗队员2.3万人次,诊治患者2.3亿人次,目前在非洲45国派有医疗队员近千人,共98个工作点。2011年以来双方举办了6届中非民间论坛,2012年以来举办了5届中非青年领导人论坛、4届亚非青年联欢节和3届中非青年大联欢活动。此外,中非在新闻媒体、广播影视、旅游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多,为新时代中非合作注入强大活力与动力。

  随着中非关系快速发展,双方都认识到学术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日益重视发挥智库的作用。中非双方支持智库、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开展课题研究、学术交流、著作出版等多种形式的合作,优先支持开展治国理政、发展道路、产能合作、文化与法律等课题研究与成果分享,推动壮大中非学术研究力量。中非智库论坛创立于2011年,迄今已举办11届会议,成为中非智库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中非智库“10+10合作伙伴计划”旨在推动中非学术机构建立“一对一”长期合作关系。“中非联合研究交流计划”实施以来,已有80余家中非智库学术研究机构参与该计划,旨在鼓励中非学者开展联合研究,为中非合作提供知识和智力支持。2019年4月,中国非洲研究院成立。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国和非洲更需要团结合作。新形势下,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主席就中非关系发展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精神,大力促进中非人文交流和文明互鉴,更好培育中非发展民意基础,让中非人民的情感纽带越拉越紧,推动构建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英才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中非经贸发展基金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14059236号-1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