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文首页 > 中非新闻

中非深化农业合作 助力非洲粮食安全

时间:2022-11-14 16:32:15   作者:   来源:

 气候变化给发展中国家应对粮食安全问题的行动带来严峻挑战。近年来,中国和非洲在农业领域不断深化合作,将中国的好做法、好技术、好经验传递到非洲,助力非洲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粮食安全问题。

总台记者 赵倩:我现在所在的位置就是位于肯尼亚乔莫·肯雅塔农业技术大学中非联合研究中心的现代农业示范区,我身后的这片实验玉米地刚刚完成收割,在东非地区遭遇极端干旱的情况下,这里的当地白玉米品种产量比周边高出了50%,靠的就是中国的种植管理技术。

玉米是肯尼亚的主粮之一,但其产量无法实现自给自足。由于持续干旱,包括肯尼亚在内的非洲之角多个国家连续5个雨季降雨量不足,导致农作物大幅减产。2022年4月,中科院派出工作组前往肯尼亚,在当地农业示范区进行肯尼亚本地品种白玉米试种。经过几个月的试种,示范区试种的本地白玉米产量比周边同类玉米产量高出约50%,顺利达到项目目标,也提振了当地民众的信心。

中非联合研究中心中方主任 严雪:当地的居民看到我们玉米的种植情况,包括产量,他们感到非常惊讶。他们说,我们目前为止没有看到过长势这么好的玉米。特别是在今年严重干旱的情况下,能够有这么好的产量,他们是没有想到的。

中非联合研究中心非方主任 罗伯特·吉图鲁:(这里)气候非常干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非常高兴试种获得了丰收,气候带来了相当大的挑战,我们借鉴了中国使用的作物耕种技术,这次丰收是非常有意义的,同时我相信这也是一个起点,因为这不仅可以提升我们周边农作物的产量,整个肯尼亚的农作物产量也能得到提升。

中非联合研究中心成立于2013年,是中国政府在非洲援建的首个科研机构。除了玉米之外,中非联合研究中心近年来还引进了包括葡萄、甜高粱、小米等多个新品种,在当地进行试种,同时积极探索使用“中国技术+当地品种”的新模式。

而在位于肯尼亚纳库鲁郡的埃格顿大学里,中肯两国高校合作的“生物技术实验室”和“中肯园艺技术合作中心”已经生根发芽。中国农业专家推广的中国大棚技术受到了当地农民的欢迎。

埃格顿大学研究生院院长 萨缪尔·尼亚拉拉:中国的大棚技术是首个在这里被用于小规模蔬菜种植的大棚技术,大家很欢迎这种大棚,因为简单而且非常有效。

南京农业大学教授 刘高琼:很多(当地)农户都开始购买大棚,现在主要作物就是番茄、甜椒,都是当地主要的蔬菜作物。

随着两国农业科技合作的不断加深,中肯作物分子生物学“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也在埃格顿大学揭牌。在这里,中非农业学者利用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作物的基因和病虫害检测,筛选更具有抗旱性的种子。

作物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教师 斯蒂芬·吉森古:如今我们正从传统育种转向作物分子生物学辅助育种,所以我认为这个实验室说它有多重要都不为过,实验室对肯尼亚和全球农业都非常关键和重要。

总台记者 赵倩:从种植管理技术、大棚栽培再到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中肯两国专家密切合作,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当地民众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粮食安全挑战,行动带来改变,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成果看得见、摸得着、有实效。

下一篇:返回列表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英才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中非经贸发展基金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14059236号-1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