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文首页 > 中非新闻

播撒幸福的种子

时间:2022-12-22 10:56:41   作者:   来源:

 (人民日报 海江波,作者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主任,本报记者原韬雄采访整理)

 

我是一名大学老师,一直珍藏着一顶草帽。它不仅可以遮阳防晒,更是一个“签名板”,我的很多非洲朋友都在上面签了名。迄今为止,我已26次前往非洲,走过了12个非洲国家。我与同事们一道给异国他乡带去中国的生产技术、农业品种和管理模式,播下摆脱贫困的种子。

  2003年,一次在埃塞俄比亚农业部执教的经历,让我与非洲结下了不解之缘。广阔的非洲大陆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而相对落后的农业技术、生产方式和基础设施,制约着当地农业发展。共建“一带一路”为中非合作增添新动力,农业援助是民心所向、众望所归的事业,也成为我们矢志不渝的方向。

  在喀麦隆,我们帮助当地建起农业技术示范中心,通过品种引进、技术培训等方式,让当地的玉米、稻谷、木薯的产量大大提高;在莫桑比克,我们创新实践“企业+示范户+科技机构”模式,让2万亩水稻增产增收;在贝宁,我们和当地群众一起改良盐碱地,培育适宜当地种植的玉米品种……几年来,中非农业合作硕果累累,真正造福了当地人民。

  搞研究不能“纸上谈兵”,只有真正了解非洲,才能真正做出实事。每到一个国家,我们都坚持“沉下去”,了解当地居民在农业上存在的实际困难与需求。直到现在,我还与喀麦隆的一名农民保持着密切联系。几年前,我在入户走访时结识了拉兹,和他一起研究利用房前屋后空地发展庭院经济,并留给他十几只幼鸡苗和一些西瓜种子。如今,他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中国人永远是我们的好朋友!”他的话让我感到温暖。

  2017年,我们学校成立了非洲研究中心,与埃塞俄比亚、南非等国家的11所大学和科研机构进行更加深入的合作,在非洲农业物种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农业发展及减贫途径等方面展开研究。除此之外,我们还建立了“中心+企业+基地”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培养“既懂农业,又懂非洲”的海外人才。迄今为止,已经有近400名非洲留学生从学校走出去,为家乡的农业事业发展发光发热。

  “到非洲去!那是渴望丰收的土地,更是干事创业的热土。”我时常对身边的年轻人这样说。在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同时,我还鼓励他们多学几门外语,去了解世界、造福世界。乘着共建“一带一路”的东风,我们一定能作出新的更大业绩,把幸福的种子播撒到更多更远的地方。

 

下一篇:返回列表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英才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中非经贸发展基金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14059236号-1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