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日晚,中非智库论坛第一届会议在浙师大顺利落幕。闭幕式上,师大人又给中非交流献上了一份“礼物”——成立了国内高校首家非洲翻译馆。
作为国内高校首家建立的规模最大的综合性非洲研究院,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从成立到承担大批国家级课题项目和国际合作课题,到如今为浙师大主办“中非智库论坛”立下汗马功劳,并参与到论坛的筹备和组织工作,仅仅用了四年。
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姜恒昆作为这个团队中的一员,和记者道出了背后的艰辛。
中非智库论坛 “看不出什么不好”
提起浙师大主办的中非智库论坛,姜恒昆眼里满是自豪的神情,不仅仅是因为能参与到论坛的组织工作中去,更是因为它能推动国内的非洲研究工作,为中非关系的稳定补上重要的一环。
“从显性上看,看不出什么不好。”姜恒昆用这样一句话评价了中非智库论坛,因为它作为一种民间交流,能触碰到政府之间交流所难以到达的程度,有利于中非人民互相了解、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他还提到,尽管中非关系在过去的十年中发展迅速也十分稳定,但是如果仅仅停留在官方之间的交流,存在一定的风险,毕竟“每个国家的政局一旦发生变化,对于该国与中国的关系一定会有影响”,而民间的这种交流一旦建立起来,就很难断掉。
“双重身份” 痛并快乐着
姜恒昆从非洲研究院成立之初就加入进来,可以说是与非洲研究院一同成长起来的。
对于这四年的成长史,他叹了一口气说:“非常辛苦。”周末很难得有休息时间,经常为了工作加班到很晚;出国考察几乎成了家常便饭,一年时间有大半都在出席学术会议和在外考察;除此之外还要授课,培养学生。
“可能外人看来我们非洲研究院发展的挺顺利,但是只有我们自己知道,我们做的工作有多繁重,付出的汗水有多少。”姜恒昆告诉记者。
随着中非智库论坛逐步走向机制化和国际化,浙师大非洲研究院还有许多工作和任务等着他们。“我现在是双重身份的人了,一方面是会务人员,一方面是会议代表。”姜恒昆认为未来四年他们会更忙碌、更辛苦。
但是,为了能打造一个高端学术论坛,从而为中非关系发展奠定良好的民意基础,他觉得怎么样都是值得的,辛苦但肯定是痛并快乐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