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文首页 > 中非新闻

中国援助苏丹扫雷工作稳步推进

时间:2011-11-19 21:33:05   作者:转载   来源:转载

两个月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学院里,这样的声音总是提醒大家:这里来了一批特别的客人——他们是来自南苏丹、苏丹两个国家共20名接受扫雷培训的学员。

除了少数人有一定业务基础,他们中的大多数都需要在短短的45天时间里从一无所知到全面掌握人道主义扫雷的知识和技能。这批学员的主讲教员夏长富教授介绍了此次教学任务的挑战在于,一方面学员们的年龄层次、知识结构、生活经历都有所不同,另一方面人道主义扫雷在很多方面都要难于一般战时扫雷:“(他们中只有)6个人曾经接触过和扫雷有关的工作。人道主义扫雷和战时扫雷有几点不同。第一个是目的不同,战时的扫雷就是保证部队能够顺利地通过雷场,突破敌人的前沿;战后的扫雷是为了释放这块土地,交还给当地的政府或老百姓去耕种、恢复生产。由于这个目的不同带来的要求就不一样。战时扫雷只要扫雷率达到80%就可以,战后扫雷因为要交给老百姓,必须要确保这个区域不能有任何爆炸物,要达到100%。所以使用的方法、器材也不一样。”

对于夏教授来说,这样的工作已不陌生。他自己曾多次前往国际维和部队参与扫雷排爆任务。同时,他也一直致力于国际援助培训。由于培训时间往往并不宽裕,面对每一批学员,夏教授和他所在的教学团队都精心准备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南苏丹和北苏丹还不一样,南苏丹是从林地,南方靠近海,雨水比较多。北苏丹的植被相对比较少,沙漠地比较多一点。根据这两个国家地形的不同我们分别介绍了从林地扫雷的方法和沙漠地扫雷的方法。另外,我们还介绍了道路扫雷,还有可能遇到的沙滩地、居民区扫雷,在不同地区条件下扫雷的方法。”

苏丹,曾是非洲面积第一大国,2011年7月9日,苏丹南部独立,成立南苏丹共和国。由此,这个常年战乱的国家一分为二。这一地区雷患严重。据估计,受地雷或其他战争遗留爆炸物影响的地区可能占两国领土总和的30%。苏丹学员的领队阿拉沙夫?默罕默德表示自己饱受雷患困扰:“苏丹有很多地雷,因为战争的需要有的时候苏丹自己也会布设一些地雷。现在因为有些地雷被埋藏的时间比较久,可能因为地表的问题、洪水的问题、或者是雨水的问题,有一些地雷的位置已经发生了变化,所以使得探雷排雷很困难。”

作为一种常规武器,地雷的杀伤和障碍性能往往不随战争的结束而终结,战后往往遗留下难以消除的地雷隐患,长期危害平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阻碍当地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据联合国估计,目前每年都有1.5万人到2万人因触雷致残或死亡。过去,在中国西南边境,地雷也曾经是当地发展的拦路虎。 “我们(虽然)不是一个雷患很严重的国家,但是在中越边境地区,由于(过去)中越武装冲突,在云南和广西的边境地区,也遗留了大量的地雷和爆炸物,总的面积达到了三百多平方公里。我们是在1992年到1994年、1997年到1999年,国家政府组织了两次大的扫雷行动。通过将近四年的时间,我们扫出了两百多平方公里的地雷场,我们境内的雷患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通过在这个扫雷过程,我们培训了骨干,研发了器材,摸索出了一整套人道主义扫雷的方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们的扫雷具有‘安全、高效、低耗’这几个特点,所以我们在组织培训的过程中也尽量将积累的方式方法传授给学员。来帮助他们解决他们国内的雷患问题。”

孙辉是中国总参军训和兵种部履约事务局武器履约处处长,从1998年开始,“人道主义扫雷救援工作”一直是他的一个工作重点。“从1999年以来,我们一共举办了十期人道主义扫雷培训班,一共有十几个国家200多人在这里接受过培训。这些国家的学员在这里接受了培训之后都表示在这里接受的培训非常有用,非常有价值。我们在2002年、2003年派出三个专家组分别去厄立特里亚和泰国这两个国家进行扫雷人员培训和实地指导扫雷。三个专家组一共是42人次,为这两个国家培训了150人。专家们指导当地学员在三个月内扫雷一共扫出雷场面积了二十多万平方米,扫出各种地雷和爆炸物有一千多枚。”

扫雷排爆在军事上属于工程兵的职能范畴,相关维和、培训的任务很自然地落到了像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学院这样的军事教学单位肩上。这座坐落在徐州的军事学院,是中国培养工程兵指挥人才的最高学府,他正在新时代中国人道主义扫雷排爆援助途上发挥着排头兵的作用。该院徐志民副院长介绍:“这是由我们工程兵学院担负的职能任务所决定的,我们本身工程兵就是由地雷爆破这个专业做技术支持,也有实际扫除地雷爆炸物的经验。接受这个任务(举办国际扫雷培训班)之后,我们提前在教学的场地,包括扫雷排雷的器材的准备,包括我们教员、翻译人员的准备,资料的准备,特别是针对苏丹、南苏丹这个地区存在的爆炸物的情况,到底有什么爆炸物,有什么地雷,我们都把这些资料搜集过来进行研究,以便教的东西有针对性,将来搜、排雷的效果会更好。”

从10月初至11月18日结业,这批来自南苏丹、苏丹的学员在中方教员的系统训练下,已经能够熟练地掌握人道主义扫雷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熟悉了方法步骤和组织指挥程序,了解了联合国地雷行动信息管理系统,具备了组织实施战后人道主义扫雷的综合能力。南苏丹领队约翰?阿杨在结业典礼上对中国政府提供给他们的这次培训机会形容是“重要而代价高昂的”,他解释道:“说它重要,是因为它让我们在这里学到了技能,学到了能够使我们无辜平民的生命和自由免受地雷残害的技能。说它代价高昂,是因为,从启动此次培训班导今天的毕业典礼,已经耗费了大量的资金。”

事实上,除了人力、物力投入,扫雷对资金的要求也非常高。据统计,购买一枚地雷只需3~30美元,而排除它的费用却高达300~1000美元。高昂的费用也为人道主义扫雷提出了新的难题。中国国防部外办参谋吴刚介绍,中国大多数援助国际人道主义扫雷活动的资金来自外交部的外援金:“从扫雷这个任务来讲,全世界都很重视,发达国家也非常重视,不光是我们。从1993年开始,美国在国际扫雷援助方面,投了16亿美元。到现在,欧盟大概也有4亿多美元,日本也将近4亿多美元。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我们没有那么大的财力,但是我们也愿意为这项崇高的使命、崇高的任务来贡献我们自己的一份力量,中国也有这一方面实地扫雷的经验。”

时间短、难度大、要求高,对于中国援助国际人道主义扫雷工作来说任重道远。此次援助南苏丹、苏丹的扫雷培训班也正在为政府间的扫雷合作提供更多的有效经验。工程兵学院徐志民副院长借用了一句中国古话“授人以渔”对当下中国积极参与援助国际扫雷培训工作作了介绍:“前几年,我们主要是在总部的安排下派出我们的人员带着扫雷的装具应其他国家的要求去执行扫雷任务,这就是‘授人以鱼’。我们直接去帮人家扫雷,包括厄立特里亚、黎巴嫩。现在,这个方法是我们派人出去把他们请进来,教给他捕鱼的方法,教给他扫雷的技术,教给他扫雷的组织方法,以便他回到国内后执行扫雷任务,提高自身的扫雷能力。从战斗员再提升一个层次,培养出教练员或者是指挥员,他回去后再培养自己的人。从另一个侧面讲,我们对苏丹的扫雷问题是落实关于常规武器地雷履约的议定书,我们国家有责任有义务执行好联合国的相关决议,也体现我们国家在扫雷问题、禁雷问题上与国际合作的积极的态度。”

正是这种平和、包容、积极的心态,推动着中国国际人道主义扫雷援助工作稳步向前。据介绍,从1999年中国开始逐渐通过器材援助、人员培训、实地现场指导扫雷等方式对有关国家进行援助。中国国防部总参军训兵种部履约事务局武器履约处处长孙辉认为,如今中国的国际人道主义扫雷援助是卓有成效的。“(在)捐助国和雷患国双方的合作和努力下,每年地雷造成平民的伤亡数量已经从90年代中期的每年两万六千人,下降到每年七千多人,我们的人道主义扫雷工作还是很有成效的,伤亡的数量在程逐年下降的趋势。”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英才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中非经贸发展基金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14059236号-1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