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文首页 > 中非新闻

中国援助非洲迈入机制化新阶段

时间:2011-12-05 10:17:58   作者:   来源:

回顾历史,中国对非洲发展的援助随着时代变迁和国际环境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这种阶段性特征,一方面与中国自身发展息息相关,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的国际大环境影响。

一、初始

    从1956年5月30日中国与埃及建立外交关系开始,到20世纪70年代末是中国对非洲援助的初始阶段。这一阶段的援助以政治考虑优先,以新独立的非洲国家为主要援助对象,以无偿修建友谊宫、体育馆等基础设施为主要援助形式。中国对非洲国家的援助从一开始就强调“平等”“相互尊重主权”“不附带任何条件”等理念,这构成了中国对非洲国家援助的长远价值观基础。1963年至1965年,周恩来总理三访非洲,提出了中国与非洲和阿拉伯国家相互关系的五项原则和中国对外援助的八项原则,成为中国对外援助政策的核心。

二、探索调整

    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对中国的国内发展和国际关系带来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伴随中国自身的经济发展经验积累,在对非洲援助方面开始更多关注非洲发展的自身“造血”能力建设。中国对非洲援助方式和项目形式开始出现多样化,内容也更加丰富。无偿赠送、无息贷款、贴息贷款、技术援助、项目建设、直接建厂、专家指导、劳务服务、人员培养、技术培训等逐渐成为援助或合作的方式。体现了中国对非洲发展援助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兼顾了非洲发展需要和中国探索发展的经验,不仅扩大了援非资源,而且也有效拓展和深化了中非全面合作的广度和深度。80年代初,中国提出了与非洲国家进行经济技术合作四原则,即“平等互利、形式多样、讲求实效、共同发展”,成为这一阶段对非洲援助的指导性原则。

三、全面改革

    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国内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中国的援外工作也进行了全面改革,中国对非援助进入改革和政策调整新阶段,重点是推动援助资金来源和方式的多样化。1993年,中国政府利用发展中国家已偿还的部分无息贷款资金设立援外合资合作项目基金。该基金主要用于支持中国中小企业与受援国企业在生产和经营领域开展合资合作。1995年,中国开始通过中国进出口银行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具有政府援助性质的中长期低息优惠贷款,有效扩大了援外资金来源。与此同时,中国更加重视支持受援国能力建设,不断扩大援外技术培训规模,受援国官员来华培训逐渐成为援外人力资源开发合作的重要内容。

四、机制化阶段

    进入2000年,中国对非洲援助进入了机制化发展的新阶段。这一阶段最显著的成果是2000年建立了“中非合作论坛”,2006年《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的颁布,以及2011年4月颁布的《中国的对外援助》,标志着中国对非洲援助步入了一个机制化和制度化建设的新阶段。“中非合作论坛”是中国与非洲友好国家间开展集体磋商与对话的有效机制,为促进非洲国家经济发展为核心的援助模式提供了长期可持续的机制化平台。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以来,中国政府在推进对非援助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举措和政策文件,其核心内容主要体现在“三点倡议”、“四项原则”、“五项举措”和“八项措施”上。其中,“三点倡议”指明发展中非合作的一个美好愿景;“四项原则”具体阐述了发展中非合作的四个指导原则;“五项举措”是对三点倡议和四项原则的具体落实;而“八项措施”则是为推动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发展,促进中非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的合作,分别于2006年和2009年针对非洲援助所提出的有力举措。这些原则、倡议和措施形成了一个有机连续的整体。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英才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中非经贸发展基金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14059236号-1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