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文首页 > 中非新闻

人民币国际化要进一步打开非洲市场

时间:2012-01-05 14:04:05   作者:转载   来源:转载

近日来,市场上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争议颇多。12月27日,社科院发布《2012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黄皮书指出,人民币贸易结算体系出现了明显的“跛足”特点,即结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持续的人民币升值预期,导致外汇储备加速累积,实质是用高收益的人民币资产置换低收益的美元、港元资产,贸易规模越大,中国的损失越大。由此,社科院得出推论称,面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出现的缺陷,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应当放缓,须谨慎推进,应先完成利率及汇率市场化改革,再图把人民币推向国际。
  从分析逻辑来看,社科院《黄皮书》的确指出了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不过,在安邦研究团队看来,这些问题并不能成为延缓人民币国际化的理由。相反,安邦高级研究员贺军认为,以中国社科院的看法为代表的思路和政策建议,被过分约束在中国的人民币市场这一封闭体系内,所探讨的也只是零和博弈中的利益得失问题。当这种讨论在社会上扩散到一定程度后,就可能对中国的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造成影响。当我们从更加开放的角度,在增长的框架内重新检视人民币国际化,才能找到新的观点、寻求新的突破。
  我们认为,从更高的战略角度考虑,人民币国际化应该积极向外拓展,如与安邦一直呼吁的“非洲马歇尔计划”一同推进,通过对非洲输出人民币,以金融战略与投资、贸易战略结合起来,主动在非洲开辟新的人民币结算市场,而非被动等待企业基于贸易而非套利交易的理由接受人民币。在这种新的思考框架内,人民币国际化断无放缓的理由。
  检视时下中国所处的环境,传统意义上的外需因欧债危机及美国经济不景气而表现疲软;内需则受制于制度刚性,短期内难有很大作为;与此同时,在2009年那轮4万亿财政与货币刺激计划后,宏观经济政策的空间也大幅收缩,再度通过高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概率并不大。总体来看,中国宏观经济所面临的需求不足的问题,短期内难以在封闭框架内解决,需要突破这一框架的限制,寻找到新的增长点。从全球制造业分工梯度转移的视角观察,不难发现,这新的希望就在非洲。
  据《中国企业家》今年所做的调查,非洲已然成为中国企业的投资热土,而且还会更热。一位中国企业家在肯尼亚建了一个水泥电线杆厂,只要保证年销量达到2万根电线杆,净利润就会接近30%,他感慨:在国内做什么生意能有这样的利润?中工国际(002051,股吧)为乍得建了一个小水泥厂,乍得将之视为“工业独立”的标志之一,最初设计为5万吨/年,后改成10万吨/年。在国内水泥价格已杀到300元人民币1吨,而在乍得1吨水泥则要超过3000元人民币,而在埃塞俄比亚,水泥2011年最高点竟涨到5000元人民币/吨,“涨得我都有点不好意思了。”建造了东方水泥厂的一位中国人透露,该公司有一个小粉末站,不到一年时间就全部收回成本。如此高价,依然供不应求,到了旱季,各种工程上马,门口有时排了100多辆卡车,需要托关系才能拿到货。水泥电线杆厂、年产在百万吨以下的水泥厂、小钢厂等在国内都属于淘汰的夕阳产业,但如果搬到非洲,其中的利润会让投资者大吃一惊。
  如果将人民币国际化与安邦呼吁的“非洲马歇尔计划”联系起来看,中国政府不仅不能延缓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反而应大力推动人民币通过海外直投走到非洲,成为主导非洲的主要货币,主动开辟新的人民币结算市场。而中国所需要的,只是扩大人民币印钞。
  据统计,2010年,中非之间贸易额已达到1269亿美元,20年来翻了150多倍,中国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关于中国人在非洲的数量,没有一个机构提供的数字足够权威,最保守估计也超过200万。而根据世界银行2010年的报告,非洲若要修建所需的港口、铁路、公路及电力等基础设施,每年面临的投资缺口高达310亿美元。这正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广阔空间,充满了想象力。
  国内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思考不应仅仅局限在人民币市场的封闭体系内,更应打开思路,从开放的框架来思考问题,重新检视人民币国际化问题。只要中国进一步打开非洲市场,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诸多问题就能缓解,人民币国际化改革不能停。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英才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中非经贸发展基金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14059236号-1

Baidu
map